第六十七章,有骨氣,有志氣(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十七章,有骨氣,有志氣
紡織工業首開對國企“可持續發展”和“可持續盈利”的思考,並為此在1955年一整年都傷腦筋。其中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思索,蘇聯為什麼不需思考這些問題。
1955年底,問題大概找到了答案。
1955年底,蘇聯貿易代表找到外貿部部長葉繼壯和紡織工業部長錢之光,希望在1956年,從中國進口的布匹數量增加70。
因為1955年蘇聯明顯地發生了紡織品短缺現象,春夏季節供應的夏裝不足,抽樣調查顯示蘇聯的城市家庭在1955年有30沒有添置一件新的短薄衣服,即使有在商店搶到貨的家庭,大部分也只能象徵性地買1、2件襯衣。
蘇聯的棉花主産地在烏茲別克,産出的棉花一度佔全蘇聯棉花産量的2倍。但1950年之後烏茲別克棉花生産乏力,需要從埃及等地進口棉花。即便這樣,蘇聯國內的紡織品供應仍然處於緊缺狀態。
中國對蘇聯不出口棉花,直接出口紡織品,且大部分是直接出口布匹。從1951年到1955年國家主要精力放在開拓西方國家的市場,其實出口到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紡織品也是極大的,在1952年佔紡織品出口總額的40,1955年佔25,比率逐年下降主要是因為中國對西方的紡織品出口大幅度增長了。
現在蘇聯國家計委經過計算,1956年從中國進口的布匹要增加70,才能緩解供應不足的問題。
瞭解到蘇聯國家計委在其國內上調了5的紡織品價格,錢之光很快就給出了肯定的答複,增加70,可以。葉繼壯一週之後就與蘇聯簽訂了合同。
雙方交換合同文字後,蘇聯計委和貿易部的同志感慨,即便這個訊息蘇聯猶豫了4個月才決定到中國這邊找轍,可蘇聯計委給紡織廠的計劃書上多留了4個月的額外時間,産能調整都沒有中國的産能調整速度快。
葉繼壯可不管那麼多,蘇聯紡織品需求額大大增加,這當然是好事。蘇聯國內紡織品價格上漲5,這更是好事,因為在過去一年國際市場這裡說的國際市場指的是西方市場)上棉紗的價格下跌了2,布匹的價格下跌了3~4。只要把盧布從蘇聯掙回來,中國就能用盧布再多買一點機器裝置。
錢之光……錢之光把預定派去蘇聯的紡織工業考察計劃撤了回來,考察團改去印度和英國了。
中蘇貿易在1955年底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扣扣索索將近2年,蘇聯終於從中國進口計算機了。
按理說中國的計算機産業可是發源自蘇聯的誒……
蘇聯這幾年的計算機其實也是在發展的。列別傑夫在基輔1950年製造了,中型通用計算機,又協助中國同志按照besesk,成為中國計算機業的始祖。之後列別傑夫在1953年製造了bes,大型真空管通用計算機,運算速度從5000次躍上10000次。
同樣在1953年,莫斯科的尤裡巴茲列夫斯基以及副手鮑裡斯拉米耶夫設計出“箭”大型計算機,真空管,浮點運算字長為43位,資料透過打孔機卡紙和磁帶輸入。
和列別傑夫的bes同一年誕生的“箭”也是大型計算機,速度應該很快吧?
不,“箭”的運算速度是2000次秒……
1952年是中國的計算機元年,195年底,中國首批電晶體出口蘇聯,然後讓中國電子工業倍感屈辱的事情發生了:這批鍺電晶體有13被退貨了。
因為進口電晶體的是蘇聯幾個雷達生産廠、設計所,他們發現鍺電晶體在溫度小於0c的時候會失效,蘇聯那天氣,部署的雷達如果用鍺管,一年有半年雷達得是失效的。然後就退貨了。
也沒想到把這批電晶體轉售給蘇聯的其他民品設計局。
所以直到1955年7月,蘇聯第一臺電晶體計算機才誕生,尤裡巴茲列夫斯基在莫斯科製成的“長矛”大型通用計算機。這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箭”提高了不少,運算速度達到8000次秒,而北電“渾金”是5000次秒,滬升一號是5500次秒。
可運算速度雖快,卻架不住這玩意賊貴……
不但賊貴,交付速度還特慢。不但交付速度慢,尤裡巴茲列夫斯基給自己所在的莫斯科大學和給蘇聯科學院製造的兩臺“長矛”居然連結構都是不完全相同的。
這分明是藝術品,不是工業品。
相比之下,中國的兩種通用計算機都是標準化生産出來的,價格便宜、效能穩定。
而且從中國進口計算機沒啥問題,都是社會主義陣營,不丟人。——其實蘇聯並沒有丟人不丟人的想法,就比如現在,如果西方願意取消巴統協議、自由售賣高技術裝備,蘇聯會毫不猶豫地立刻去買。
只是……為什麼有“渾金”和滬升一號兩種計算機?不管了,1956年,進口5臺“渾金”、5臺滬升一號。最先要求進口中國計算機的是米高揚設計局,因為他們協助中國建立沈飛的專家在沈飛見到了一臺渾金,直呼“中國人制造的計算機忒好用了”。
現在電子工業局和國家計委不得不分別找上電和北電詢問,要不要把蘇聯市場劃分一下,比如喀山以東的計算機市場歸北電,喀山以西的歸上電。
為什麼不以烏拉爾以東以西來分割槽?——這樣分北電肯定不願意,烏拉爾以東根本沒人住。
1955年底,電子工業局舉辦了一場小型的慶祝儀式:中國境內的第100臺計算機投入執行。
這第100臺計算機是落在地質學院的。
至此為止,中國境內的100臺計算機為各個工程設計、裝備科研、科學探索、高校教學提供了明顯的助力。根據國資委和國家計委的粗略統計,這100臺計算機為國家節省了超過2000名計算員的編制,這些在過去可都是要用如假包換的大專生、中專生,甚至有一些本科生也要用。
不只是固定的人員編制,即便在本來沒有計算科和計算員的單位,計算機也加速了很多工程設計和科研工作的週期。比如要設計一座大橋,如果建築設計局沒有編制計算員,那一般就是由工程師自己來計算。先假定一種結構形式,然後,大橋的剪下力多大?……且給我三天時間算一算。算完得出一個明確且精確的結果,設計工作才推進到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