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兩份報告(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十六章,兩份報告
和職工劍拔弩張的第三織布廠相比,另一個虧損的紡織企業——解放軍被服171廠同時是上紡集團第二成衣廠)內部一點都不劍拔弩張。
171廠的問題是産量上不去,人員編制卻是超編,而且從1953年起,每年在超編的基礎上還要擴招。
1955年初,中央、紡織工業部決定搞成衣産業,首先進口的成衣機械給了軍服制造廠——全國兩百多萬解放軍,軍服是既穩定又大量的成衣需求嘛。171廠很快就拿到了了成套的成衣製作機械。根據這些機械帶來的效益估算,171廠生産軍大衣的工時可以減少60,這意味著加工成本減少50。
然而171長從2月到9月,都沒辦法把這套成衣機械組成的生産線執行起來。
說他們沒有技術力量,全廠人均文盲?也不是,171廠的工人學歷是正常的,廠裡甚至還有3個大學生。他們就是缺乏琢磨機械使用執行的動力,因為超編的人太多了,手工製作軍大衣都行,即便這樣每天工廠執行時,每個車間裡還有兩個搓著手圍觀的。
然而紡織業這個大行業的事情是不以171廠的意志為轉移的,解放軍的被服開始走招標模式,能生産軍大衣的工廠可不少,其中擁有成衣機械的就有上海、大連、武漢、西安各一家。哦上海的這家171廠有成衣機械但沒用起來。招一招標,價格壓一壓,171廠就沒利潤可賺了,不虧損才怪。
“我軍的後勤工作改制早就通知各個行業了,甚至在人民日報頭版也刊登過全文,”陳澐說,“紡織工業部也下發過有關的檔案,看來171廠對此沒有做好準備。”
上海國資委:“現在171廠還有一次整頓的機會,整頓如果無法起到應有的效果,可能就要清拆了。”
陳澐:“本來是可以先整頓一次再清拆的,但因為第三織布廠出了一系列的事,我看現在171廠就清拆吧,因為第三織布廠需要171廠的這些工人。”
第三織布廠因為員工之間的撕裂,現在已經合不到一塊了,必須把兩撥員工拆開。發動運動的那位廠長已經下來了,但現在的這位鄒廠長在鬧運動的時候是副廠長,經陳澐和鄒深入交換看法,鄒廠長也承認他現在沒臉和這兩撥工人繼續在一起做事,於是這個廠子的人員一分為三,國家給其中的兩撥人找下家。
“社會主義是共産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現在處於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階段。‘初級’的社會主義社會,在我們看來仍然是一個很高階的奮鬥目標。”
“共産主義,按需分配,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為什麼社會主義要強調按勞分配?是因為在社會主義階段人們的覺悟還不夠自覺地去勞動和創造價值;是因為社會主義階段我們還處於生産落後的階段,我們還不能達到給每一個公民按需分配生活資料的水平。”
“兩點其實不用我說,大家應該早都知道,馬克思恩格斯的書裡就是這麼說的。可大家思考過這兩點嗎?”
“我再說另一個和這兩點的陳述完全不同的理論。卡瑟瑞恩,這是一個西方的經濟學家,他在這個方面提出的理論是:在完全不受制約的情況下,個人的消費慾望和消費能力最終會發展到趨向無窮大。”
“當然,卡瑟瑞恩說的不一定對,我們之前所知的不一定錯。但是從現在開始,我希望各位都認真地從頭開始去思考和去質疑。”
“171廠在過去兩年發生的現象,其實在1948年我們就遇到過,那時候我們把它叫做‘石家莊主義’,石家莊啊,我們解放的第一座關內大城市,頭幾個月我們搞得一團糟。其實比石家莊還早,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之後,蘇俄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
“還是說回社會主義來。雖然所有人都知道社會主義是和按勞分配在一起的,但無論中國還是蘇聯,在革命成功之後,革命隊伍從上到下,一度都非常流行‘超前’地進入共産主義階段。按勞分配?不必了,大家勻著花,有錢一起花,也別分你的我的了。看起來,就好像是共産主義實現了一樣。”
“這種現象有它的客觀原因。第一是舊中國和沙俄整個國家的工業是相對落後的,工人階級所受到的剝削是世界罕見的,在革命前大家被壓榨得太厲害了,革命成功,打倒了資本家,奪回了生産資料的所有權,工人階級拿回了自己勞動創造的價值。就好像在很短時間內,大家手頭的錢一下子就變多了,哎呀,這麼多錢我怎麼花得完呢,以後早餐喝豆漿我一次買兩碗,喝一碗,倒一碗?”
“第二個原因,是在革命成功的初期,工人階級往往有相對集中的特點,在地理上集中,通常就那幾個工業城市有大量的産業工人;在行業上集中,反正中國和沙俄也只有那幾個産業算是有廣泛規模的。這就導致,革命成功初期,工人和工人之間,他們所創造的價值差別是不大的,給他們完全平均的工資,大致上也是說得過去的。”
“第三個原因。第三個原因可能大家一開始不太承認。那就是實行這種‘超前’的共産主義,對於國家的管理者,也就是我們共産黨人來說,最省事,最簡單,最容易做。”
“可是,簡單是簡單了,省事是省事了,這種方式能一直持續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