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臺灣海峽力量均衡原則(第2/2頁)
章節報錯
中遠成立後國家給他們遠期任務首先是開闢國産貨船到海參崴的航線,其次是開闢中日航線,這兩個任務都得要萬噸輪來解決。中遠自己預計,1958年會用一艘從蘇聯進口的567型貨輪試著跑一次日本航線,1960年左右國産貨輪頂上去。
大連造船集團的總經理原憲千接到任務,先去了一趟蘇聯考察海參崴的造船廠,回來之後再與蘇聯專家商議確定:第一艘萬噸輪還是用“蘇聯零件組裝”模式比較好。
567型貨輪的主機是大功率高引數蒸汽輪機,這個國內不能造。仿製是可以現在就開始仿製,但不會太快。567型貨船是單機單軸,只有1臺主機那就得要求這臺主機的可靠性足夠強,否則主機一壞全船停航,如果三天兩頭在外海拋錨,這船就沒法用了。
<101nove.xπ4高強度合金鋼,這個國內現在也冶煉不出來,肯定得進口。不但冶煉不出來,甚至國內還沒有把cxπ4加工成鋼板的能力,恐怕第一艘船得進口現成的cxπ4鋼板,第二艘船才是進口cxπ4鋼錠、由國內自己加工成鋼板上船。
陀螺羅經得進口。航跡自繪儀進口。無線電測向儀由上海自制,水壓計程儀進口,航海雷達由南京自制,全船大概有80的零件從蘇聯進口,20自制。
但是好在從蘇聯進口組裝方式的建造週期較快。大連造船集團估計,1956年底200米船塢改造完畢,改造船塢的這段時間造船廠工人做培訓、工程師讀圖,1957年初萬噸輪開工,當年就可以下水。
……
“我覺得——大連造萬噸輪急了點,你們中遠要是肯等一等,上海能搞出更好的貨船。”
上海船舶集團滬東造船廠對“大船”急忙上馬萬噸輪專案表示不以為然。中遠公司總部就在上海,此時滬東造船廠的楊俊生廠長對大船的萬噸輪計劃表示不以為然。
楊俊生說這番話是有底氣的,從1953年到1955年,滬東廠三年交付了4艘七八千噸的大型沿海貨船和8艘1000~4000噸的小貨船、內河貨船,中遠公司現在的商船隊裡有40的船是滬東廠生産的。
中遠的船舶採購部霍經理攤手:“造船這個事情很慢的,現在要大連造船,他們都得1958年才能交船,整整三年時間。如果你說等等,再等兩年再要國産船,那交船就得等到1960年了。”
楊俊生:“大連廠他們仿造的那個567型貨船,結構重量太大,當然我知道那是要冰區航行的貨船,可要是它不在冰區航行,破冰結構豈不是累贅了。所以你們中遠應該只建造少部分的冰區貨船跑海參崴,其他大部分貨船不應該有冰區航行能力,這樣船造起來便宜,用起來也便宜。”
“還有船員。567型貨船標配六十多人,按我們現在的方式,還得標配一個基幹民兵班11個人,這11個人是不開船隻打仗的,如果海上出事,他們帶船廠的其他幾十個船員一起打仗……70人的編制。其實一萬多噸的貨船,現在西方國家船員標配就四五十個人,霍經理你肯定是知道的,在上海停泊的外國貨輪你肯定上去看過,他們一萬多噸,甚至兩萬多噸的貨船,如果是5年之內新造的,船員一般就四十多人。”
霍經理:“這也是以後慢慢來吧。”
楊俊生:“……”
……
上海船舶只是覺得從自由論改過來的567型貨輪設計有點老,並不排斥蘇聯零件組裝艦船。
在上海現在有1艘01型6601)護衛艦已經下水,2艘正在建造。這3艘護衛艦都是蘇聯零件組裝的。
現在海軍的主力是小艇和國民黨起義的舊軍艦。舊軍艦有民國建造的炮艦、日本投降後國軍接收的炮艦,還有2艘從香港買來的花級護衛艦,這些在解放軍海軍裡統稱護衛艦。
和蘇聯簽訂419協議後海軍進行了改造,艦炮統一制式化,大點的軍艦兩門單管蘇式100毫米炮,小的兩門單管76毫米炮個頭最大的裝了2門單管130毫米炮,但這是個例)。但是舊艦的大小不一,形制不一,其中甚至有三四十年艦齡的老爺艦,在海上如果單挑,基本上不太打得過國民黨的護航驅逐艦。
01型護衛艦也是火炮護衛艦,但是主炮總算增加到3門100毫米炮了。而且01型護衛艦是高速護衛艦,能跑到28節,如果在海上遇到國民黨海軍的護航驅逐艦航速20~22節),打起來還是比較有把握的。至於國軍海軍裡的那幾個大家夥——美援或日降的艦隊驅逐艦,那可能就得等從蘇聯引進的4艘07型護衛艦到貨了。
在最近一輪不歡而散的中美大使級會談上,雙方都如複讀機一樣地重複自己的觀點:中國表示美國繼續支援臺灣的叛亂武裝是在西太平洋搞事;美國表示中國既然不願意放棄武力佔領臺灣的想法,那美國只能想辦法維持臺灣海峽雙方力量的均衡,用來保證西太平洋不爆發大規模區域性戰爭。美國大使還更直白地表示,如果中國海空力量繼續增強,那麼美國對臺的援助也將相應增強,但美國“不會讓臺灣的力量增強到會威脅中國大陸的程度”。
在臺灣海峽,兩岸的軍事力量就這樣在美國的均衡原則精心操縱下達成了“平衡”。這個平衡可不是那麼容易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