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年終獎(2)(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五十五章,年終獎2)
1955年1月23日,除夕。
複旦大學上電集團半導體實驗室,到下午4點,沒有一個人下班。
實驗室中間用6張課桌擺出了一個長條,這是半導體實驗室的電晶體組裝流水線。實驗室隔壁是切割車間,那裡負責用刀具把矽板切割成pnp的矽粒,每切出一點兒就有人小心翼翼地把裝著矽粒的飯盒拿到這裡的組裝流水線。
流水線這裡是半導體實驗室的6名研究人員在工作,負責把矽粒進行打磨、接線、測試、封裝、再測試等等工作。
黃昆就負責第一道測試。他拿起一枚上游完成接線的矽粒,卡進測試槽,輸入,然後讀輸出。看了兩秒鐘輸出的波形,黃昆搖搖頭,嗖地一聲把這個無效的電晶體核心扔到廢物箱子裡。
哎,連續4個無效電晶體核心,這一次的成品率看來不太高啊,都不到40。
這又不是什麼超微電晶體,是常規尺寸電晶體而已。成品率本來黃昆以為能有80的,結果只有40,這麼低的成品率意味著矽板製作、氣體擴散滲透這兩道工序包含在成品三極體中的費用就會劇烈提升,而這兩道工序尤其是氣體擴散,是整個生産線中最為昂貴的一部分。
“還有沒有?”黃昆抬頭問隔壁。
“還有半飯盒,最後一點了。”
黃昆:“……”
又幹了半小時,黃昆幹完了。他走到流水線的末尾,其實這時候第5和第6道工序還在有最後一批管子的工作要做,但在第三道工序的黃昆是可以起身了。他拿起流水線末尾的那隻裝了小半盒電晶體的飯盒:
“錢秘書,我十分確信,世界上第一批採用流水線而不是手工方式生産的矽電晶體,就在今天,在上電的半導體實驗室誕生了。”
……
黃昆的這句話被記載入了後世的計算機發展史,在史書上是這麼寫的:
“錢秘書,我十分確信,世界上第一批採用流水線而不是手工方式生産的矽電晶體,就在今天,在上電的半導體實驗室誕生了。”
錢秘書激動得站起來說道:“太好了!上電集團果然沒有看錯,黃昆,你的團隊工作很得力!”
黃昆:“半導體實驗室是上電集團的科技引擎,是龍頭,我們自有這份責任感,同時我們也有勇爭國際第一的豪情,現在,是中國人搶先一步了!”
錢秘書:“沒錯,為國家,為上電集團,也為每一個人,這才是奮鬥的典範,這才是一次成功的專案實施!”
根據貝爾實驗室的記錄及回憶錄,在1955年1月,貝爾實驗室的矽半導體量産化工作也進入到了最後階段,但貝爾的半導體實驗室主任給出的時間節點是讓員工在兩個月之內完成專案,因而員工剛好用了2個月,在1955年3月17日做完了全部的研究設計工作。中國方面,上電集團和半導體實驗室一致認為,大家應該在春節以前完成所有工作,過個好年,因此把時間節點定在了1月2日下午6時完成了全部的工藝設計以及工藝生産線試執行驗證。證
……
——小說位面的)史書上的這段記載,除了第一句話之外,其他全是編的。
在那天下午的半導體實驗室,真實發生的事情是:
當黃昆說出那句話之後,錢秘書低頭看看黃昆手中的飯盒,就像看見了敗家子花巨資從地攤買來的假古董;再抬頭看看黃昆,那眼神就像在看自家買了個假古董的兒子。嘴唇上下哆嗦了幾次,錢秘書終於開口訓黃昆:
:
“黃研究員呀,你折騰了這麼長時間,做出來這一點點電晶體,你知道上電在這個專案上虧了多少嗎?啊!敗家呀!悲劇啊!”
上電總經理的首席秘書可不是那麼好惹的,再說錢秘書年紀還比黃昆大了快202歲。因此黃昆被錢秘書一頓罵,也只能低著頭辯解道:“新産品研發嘛,總要投入一些成本的。”
錢秘書:“我也是在工廠裡幹過二十幾年的啦,什麼新工藝的成本我一看就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別人的新産品研發投入貴,琢磨出來的工藝便宜。你們的呢,研發投入,貴,總結出來的工藝,啊喲,和研發時用的一樣!”
錢秘書虛指著隔壁:“你們那個什麼矽板的冶煉,啊喲,電爐還不算,還要把空氣抽掉,在真空裡冶煉,到了開工廠的時候,工廠裡的電爐也得抽真空吧?”
黃昆:“是,只有這樣才能杜絕氧氮之類的元素混進去。”
錢秘書還是指著隔壁,反正冶煉實驗室和擴散實驗室都在這個方向:“矽板造出來比白銀還貴,快比上黃金了,然後呢,你們還要往裡面加錢,那個什麼工序,要把鋁汽化了,往矽板裡面灌?鋁你都能汽化,這溫度得有幾千度吧?”
黃昆:“不是鋁蒸汽,是鋁化合物蒸汽……”
“反正都一樣,你看看你們那個擴散車間,到處都貼著高溫警示,到處都有滅火器,矽板在裡面燙了一次,還要燙第二次,啊喲,這成本不要錢的呀,光加熱的電費就要多少?”
黃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