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閔乃大這麼激動,是終於可以吃到“家鄉菜”了。

閔乃大也不等了,開啟食物盒子,拈起一根巴伐利亞白香腸,一口下去吞掉半截,又拿起勺子,把哈爾茨乳酪往麵包上抹。別說巴伐利亞白腸還挺香的,濃濃的洋蔥、胡椒味混合著豬肉小牛肉的香味,彌漫了整個病房。

……

由於夥食得到極大提升,閔乃大的戰鬥爆表了。此後每天高頻實驗室的廚師都固定往積水潭醫院送一頓德國菜,閔乃大也迅速地完成了計算機最後的頂層設計。

在閔乃大的圖紙上是看不見三極體二極體的符號的,也看不見電路走線,他只關心計算模組和各種邏輯電路的時序關系。最後幾個步驟的設計,閔乃大在紙上話的全是小方框,方框裡填上兩三個字母的縮寫,然後這些方框再用更大的框包羅起來。

當然,有時候閔乃大還是得找隔壁在治療燒傷的半導體實驗室的兩位同志問一些問題。那兩位同志走路還不方便,一般是閔乃大走去他們的病房。

1955年1月13日,閔乃大預定出院的前兩天,計算機的頂層架構完成了。這是12日晚上到13日淩晨,閔乃大熬通宵的成果。早些時候計算機的大模樣已經在閔乃大腦子裡形成了,就差最後一哆嗦,這最後一哆嗦就得用一個通宵才能釋放出來。

工作進行到現在,閔乃大不但設計出了神威計算機,而且他設計的這個架構還可以根據技術進步不斷往裡新增新的單元或者增添新的功能,因此,“神威”不是一臺計算機,而是一系列計算機的開端。

所以,這神威系列的第一臺理應有自己的專用名字。

閔乃大拉開窗簾,冬日的第一抹朝陽射進視窗。適應了刺眼的陽光之後,閔乃大望向窗外,樓底下一片安靜,整個醫院在六點半的時候似乎都沒蘇醒,人都見不到幾個。再遠一點的地方,有個小湖泊的冰面在反射著太陽的光芒。

閔乃大:“真沒想到,第一臺超大型計算機的設計方案是在這個病房裡誕生的。神威系列的第一臺,就叫‘神威積水潭之光’吧。”

……

上海,1955年1月15日。

“這看起來就像我們一直在等待的電晶體。所有工作只剩下最後一步。這應該是小菜一碟。”

“預計這種擴散基極矽電晶體能夠放大和切換100兆赫茲以上的訊號,切換速度是以前的電晶體的10倍。”

黃昆下班時,在工作日誌的末尾添上了兩句話。

氣體擴散矽電晶體,這是黃昆依據貝爾實驗室發表的論文選擇的技術路線。

攜帶某些元素的高溫氣體與矽板接觸,讓元素滲入矽當中,就可以讓矽板變成一面是n一面是p。但理論的計算非常複雜,做試驗的時候更複雜。有時候一次試驗得出的産品沒有任何功能,回頭找原因都得費好幾天功夫:到底是矽的純度不夠高,還是氣體擴散的工藝沒做到位?

工藝方面,滲透工序一次還算稍微“簡單”些,但這是讓矽板裡出現pn結,要做成晶體三極體,那得是npn或pnp,三層夾餅,因此矽板得氣體擴散兩次。

第一次擴散完畢之後,第二次擴散能不能讓第二種元素恰到好處的擠進去,恰到好處地滲入足夠的深度?

這又是一個玄學問題。

孫嚴,那個黃培雲帶過來工作的研究生,對此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憑感覺”。

可為了找準感覺,過去兩個星期半導體實驗室已經幹掉了8塊矽板,佔材料總數的14。

1月15日這天,黃昆和孫嚴的感覺終於準了一次,他們分別用鋁和銻進行了兩次氣體滲透實驗,然後檢驗矽板當中元素的滲透深度,終於得出了一個與理論計算的數字相符的結果。

滲透深度精確地與理論數字相符,這就意味著滲透的速度是準確的。明天就可以用一整塊成品矽板來進行二重滲透試驗了。如果試驗成功,迫不及待的黃昆打算立刻就把矽板切開來組成電晶體測試邏輯。

畢竟黃昆拍胸脯說“年前”一定給上電集團上交一個結果,今年的除夕是1月23日,今天已經15號了。

……

美國新澤西州莫瑞山。

貝爾實驗室的幾位研究人員正在試驗幾種不同的氣體擴散技術。

德州儀器公司在去年先放了個訊息宣佈自己製成矽電晶體,但過去了半年多,德州儀器一直未能組織起有效的矽電晶體生産線,這說明什麼?說明德州儀器去年的官宣有一定的吹牛成分。因此,貝爾實驗室還有機會,如果能在一兩個月內把氣體擴散滲透的辦法搞出來,貝爾實驗室在矽電晶體這方面也仍舊是在第一方陣。

“兩個月,我只能再給你們兩個月時間。你們確信現在的路線正確嗎?”貝爾實驗室的半導體實驗室主任傑克莫頓給了一個新的deadine。

莫裡斯塔尼巴恩和技術員de託馬斯:“我們確信。這看起來就像我們一直在等待的電晶體。所有工作只剩下最後一步。這應該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