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沈陽之辯(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四十八章,沈陽之辯
進入1954年的下半年,無論是抓導彈火箭的錢學森還是電子工業的研究所、實驗室,都感覺到現在能夠動用的製造業比兩三年前多了。
建國已是五週年,一五計劃進行到了第三年。蘇聯援建的91個重點工程完成投産的不多畢竟重點工程,工期不長可能就不算重點了),但是那200個“非重點”援建工程已陸續7有投入使用。
北京計算機所北電集團旗下包括北京的1家無線電廠、3家電子廠、零件廠以及一個在建的蘇聯援建大型專案774廠,但由於閔乃大給自己挖了個“50萬”大坑,現在必須得在全國範圍內挑選“超大型計算機”的零件生産廠商。
挖坑是自己挖的。閔乃大和錢學森通電話,錢學森說“你們搞個五萬次的計算機怎麼樣”,閔乃大認為錢學森是在開玩笑,不太尊重計算機科研人員,於是給5萬的數字加了個零打回去,以便讓錢學森知道剛才“5萬”的數字太獅子大開口了。
沒想到的是錢學森真的不介意計算機運算速度達到50萬次秒……
自己挖的坑那隻好自己填了。
“天津無線電二廠嗎?”
“我是北電的,想問詢一下采購事宜。你們廠也生産小型電容是吧?我想問你們各系列的産品,電容的最大容許頻率都能達到多少?”
“有沒有兆赫茲級或者更高的,比如,5到10兆赫?”
“沒有啊,好了,知道了,謝謝。”
“上海無線電一廠嗎?你們廠現在有沒有在開發兆赫茲級的小型電容?”
“現在沒有啊,好知道了,我過會兒再來問一次。”
“沈陽電子儀器廠嗎?嗯,你們……你們廠子投産了嗎?”
“投産了?那太好了,你們廠的産品裡面,有沒有兆赫茲級的小型電容?具體來說,我們要5到10兆赫茲下能長時間正常工作的電容。”
“什麼?産品說明書還沒編制完畢?那就是有可能開發出一個高頻産品系列嘍?”
“如果能夠做到,那我們會有一個長期的訂貨合同,你們月供貨萬個以上。要我們去個人,在沈陽現場商量?”
北京計算機所按照國家計委統計出來的工廠列表,挨個打電話去問,看看哪個廠能生産超大型計算機所用的元器件。
能生産電容的工廠大概有十幾家吧。其中包括2家蘇聯原件的電子儀器元件廠,其餘的還有天津、上海、南京的無線電儀器廠。這些廠大多在民國時就已存在,建國後恢複、整頓、改良過,貢獻了現在國內電子元件80的産量。
打了一圈電話,只有沈陽電子儀器廠沒有給完全否定的回複。
沈陽電子儀器廠是1954年6月投産的,到現在還不到4個月。這個廠銷售科的接待員說,他手頭沒有産品列表,他是個銷售科的幹部,也不懂什麼是高頻電容。但是,你們北京的同志如果想要什麼很特殊的電子零件,不妨親自來沈陽跑一趟,說不定沈陽真能把這玩意給做出來。
——因為工廠是蘇聯援建的,因為剛剛投産,蘇聯前來支援的工程師、研究員都還沒走,所以,沈陽電子儀器廠等於是現在“暫時”還擁有廠屬設計機構。等明年蘇聯專家回國了,廠屬設計室就沒了,估計得過一段時間本土的工廠設計團隊才能跟上。
閔乃大趕緊把工藝設計組的王傳英派去沈陽。零件如果立足於國內産品那是再好不過,從蘇聯從東德進口元件不是說進口不到,而是蘇聯的工廠從提出需求到響應耗時極長,而且無法加速。國內嘛,就可以甩著鈔票讓他們加速。
“……就這樣,這樣,這樣,解決了。一個電容,如果我們以它的理想結構來判斷,電容其實是沒有高頻低頻之分的,如果說一個電容承受不了高頻,那不是電容本身的問題,而是實際上由於各個廠家制作電容的工藝以及介質的不同,所以在不同頻率就會産生不同的損耗,在極高頻率時,電容的損耗大到使其無法使用,於是就被認為失效了。”
來華援助的蘇聯電子專家阿列克謝米蘭丘克總工程師竟然只用一個上午就想出了5~10兆赫茲電容的解決方案,這讓王傳英都佩服得五體投地。
米蘭丘克:“不用謝我。那就這麼說好了,頻率特性,如這張表上的要求;還有q值表,也符合要求;工作溫度,30攝氏度到+150攝氏度;最高工作電壓50v、250v兩檔;損耗tgδ是0.0005~0.008。”
王傳英:“是的。然後,你們應該在7個月後也就是1955年5月拿出試生産産品,9個月後批次供貨。”
“那當然,而且我們還會盡量提前。錢的事情真的是非常……非常迫切。”
說話的不是米蘭丘克,而是沈電儀的副廠長兼銷售主任韓力。
王傳英:“我們不會催促你們提前,我們這邊的産品有一個時間表,並不打算提前,我們關心的是産品品質。”
米蘭丘克:“達瓦裡希王,你們中國的工廠,我真是……難以評價。你們居然忍心看著一家國營的重點工廠為沒有訂單發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