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武漢這地方不行嗎?也不是。1953年武漢紡織業整體盈利,其中納稅額第一名申新四廠國有持股),第二名裕大華國有持股),第三名武昌第一紗廠國有控股)。

於是在54年初,第一棉紡廠又是一陣雞飛狗跳。不過在主席到武漢考察的時候,第一棉紡廠已經經過了紡織工業部+國資委的整改,3月份盈虧平衡,4月份略有盈利,這個勢頭如果持續下去,有可能就此鹹魚翻身。

“你們第一棉紡廠的工人,一個月工資是多少錢呢?”

座談會。

主席在第一棉紡廠,和工人代表、廠長楊紅這位是今年2月份剛上任的)談話。在一起座談的還有申新四廠、裕大華、武昌第一紗廠的經理。

“主席,我們工廠的工人按國家的標準實施等級工資制,一級的正式工一個月是24元,二級26塊5,……8級是80元。”

主席看向申新四廠的經理:“你們廠還是榮老闆掌舵的,你們的工人工資是多少錢?”

“報告主席,我們廠的實習紡紗工是16元,包午飯,正式工20元。細紗和絡筒工28元。自動落紗機操作員35,並線機工45,紗錠總監70,這一般要三年高階工人經驗以上,車間監理120。”

主席:“申新的工人工資也上來了,和國營工廠差不多了。”

申新經理:“我們申新要是不提工資,熟練工人就都跑國營工廠去了。其實,我們現在工人的平均工資,是比第一棉紡廠高的。”

楊紅:“啊,嗯,我們廠剛剛建立不久,工人最多就升到二級、三級,四級工只有幾個,8級工那根本沒有,所以平均工資還不太高。”

主席:“2級、3級工呀。第一棉紡廠有自動落紗機、並線機嗎?”

“有。”

“那開動這些機器的工人,也是2級、3級工?”

“是的。”

“他們工作的時候,操作得對不對?能完成好手頭的工作嗎?”

“培訓幾個月,學會了之後就能正確操作了。整個工廠運轉是所有人都得動起來的,每一個工種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問題。”

“霍霍,”主席搖搖頭,從兜裡掏出一支煙,“落紗工、並線工,在你們第一棉紡廠做工,比較吃虧喲。”

楊紅:“這……”

……

主席走動起來,出車間在第一棉紡廠廠裡散步、抽煙,幾位廠長經理都跟在主席後面。

“今年第一棉紡廠扭虧為盈,你們把宣傳報道登上了《湖北日報》。裡面說,武一棉的翻身仗是武漢國營紡織企業的偉大勝利,標誌著紡織業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建設蒸蒸日上,從今天開始,我們距離共産主義又近了一步。楊廠長,能不能描繪一下,到共産主義的時候,紡織工業會是什麼樣?”

“共産主義到來的時候,社會産品極大豐富,人們具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工農、城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三大差別已經消滅,採取‘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則。紡織工業,我想是紡織業比現在發達得多,大家不再為買不到布發愁。”

主席:“有這樣一個古代故事。有兩個農民暢想皇帝的奢華生活,一個說:‘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麵饃吃到飽!’另一個說:‘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鋤頭!’我們現在展望共産主義,怎麼展望呢?其實大部分時候,都像是這兩個老農民想的。”

楊紅:“是,未來是什麼樣我們估計也只能瞎猜。其實大家主要考慮的還是眼前的事。武一棉上個月是扭虧為盈了,但是利潤還是比較微薄的,不要說和上海了,就是和武漢的其他幾家棉紡企業相比,這點利潤也不夠多。我們廠的領導班子整天也都在考慮這件事。”

主席:“今天你說的其他幾家棉紡企業,也有幾位經理在這裡。各位經理、廠長,你們也來參與討論。不是說你們義務幫武一棉出謀劃策,是大家一起想想未來的紡織廠。”

申新經理:“社會主義、共産主義,還有勞動生産率的那些概念我也懂。紡織業這一行,首先考慮的是産品品質,當品質滿足市場需求之後,追求的是勞動生産率。有一個概念是萬錠紗用工量,現在國內大部分紗廠的萬錠用工量在300到400之間,國外其實已經有兩百七八十的了。”

主席:“武一棉萬錠紗用工量是多少?”

楊紅:“四百二十二。”

申新經理:“遠一點的前景沒法預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10年之後,萬錠紗用工量還在400以上的紡織廠肯定沒活路,除非國家填錢養著,300到400的紡織廠勉強能活,如果想要讓我們國家的紡織業水平提上來,10年之後咱們應該讓大部分紗廠達到250至300的水平。”

主席:“這個趨勢分析得就很好。10年之後生産萬錠紗用工量250個,五十年之後、六十年之後呢?要降低到五十個、甚至十五個。萬錠紗用工量十五個就能步入共産主義了嗎?我看也未必。一步一步提高我們的生産力,逐步趕上、超過世界先進的水平,永遠不要停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