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停戰與首次違反停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五十一章,停戰與首次違反停戰
總理在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了兩次,不過第一次會談是最重要的,對總理和斯大林兩人而言,第一次也是最“燒腦”的。
到12月底,西方國家顯露出的和談意向已經被中央書記處判斷為“有一定的真實性”,那麼就回到那個問題上了:為什麼抗美援朝打了三年。
總理在莫斯科與斯大林的會談,終於把檔案裡的“三年”和現實契合起來了。情況是這樣的:
朝鮮十分想繼續打下去,統一朝鮮半島;蘇聯既有實現和平的意思,也有讓朝鮮繼續打下去的意思;中國——中國可能也是有“試試看能不能把美國人趕下海”的意思。由於中蘇都是這種想法,所以當金日成十分堅決地要求打下去的時候,中蘇兩國也就沒有特別的堅持。
至於現在,是中國認真考慮之後站在了停戰、結束戰爭的立場上,並艱苦地勸說說服了金日成,在說服金日成之後,蘇聯方面,斯大林也就不會突然堅持一定要打下去。
總理從蘇聯返回時,第三次戰役已經開始。飛機在葉卡捷琳堡經停加油的時候,無線電接收到了“我軍進入漢城”的最新訊息。
“祝賀你們,社會主義陣營的軍隊又一次踏過了三八線!”
葉卡捷琳堡加油時,機場管事的一名蘇聯空軍上校翹起大拇指。
總理:“中國有句古詩是這樣講的:‘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這一次越過三八線,是為了給美國和聯合國軍一個教訓。越過三八線,乃至佔領漢城,都是為了這個目的。”
……
東京。
“這是我,一名美利堅五星上將的個人意見。停戰是錯誤的,無論是以什麼理由。”
麥克阿瑟說話還是那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在眾多的記者以及現場的軍官面前,他下巴高高揚起,對著眾人說道。
“我們本就不應該忌憚國際道義和戰爭準則,這些都是束縛美軍行動的條條框框。我相信,如果徹底給美軍放開手腳,朝鮮根本不是什麼問題。哪怕現在中國人又發動了新一輪進攻,哪怕他們停戰之後仍然滯留在漢城。中國人的進攻無非是達到了朝鮮人7月初的進軍線而已,我們曾經被包圍在釜山,可最後不也逆轉了戰局嗎?”
麥克阿瑟的談話讓在場的人感到尷尬不已。
今天,是1月14日。
朝鮮半島雙方的停火已於2小時前生效了。這次停火雙方是有誠意的,戰場上也是有先兆的:從1月12日起,中國軍隊就不再發動新的進攻,美軍也沒在白天發動什麼大規模反擊——李奇微只是在一個勁地整頓部隊。
停火開始之後,麥克阿瑟還對杜魯門以及白宮的決定大肆吐槽,這真的有點過分啊。
記者:“可是,將軍……杜魯門總統簽署了這個命令,並且國會也多數透過了停戰的議案。”
麥克阿瑟:“國會也只好聽杜魯門的了,畢竟他是總統嘛。至於國會,哼。但是我可以說明一點,停戰協議對聯合國軍的束縛不是絕對的,聯合國軍不能不保持警惕。”
記者:“請問,您對國會是否也有一些不滿?”
麥克阿瑟:“國會更像是杜魯門和他的幕僚的傳聲筒,杜魯門怎麼想的、杜魯門要做什麼,國會就一律給予批準。”
在場所有人:……
……
麥克阿瑟的作死旅程從1950年10月15日就開始了。那時候中國還沒入朝參戰,美軍也沒有被打得南逃三百公裡。
10月15日是杜魯門想到一個離朝鮮近一點的地方,和麥克阿瑟談一談。他仿效效羅斯福飛往太平洋與麥克阿瑟會晤的套路,飛到了威克島見麥克阿瑟。
此時麥克阿瑟的聲望如日中天——仁川登陸、擊潰朝鮮人民軍、打過三八線即將佔領平壤。所以,10月15日的威克島會談是杜魯門想蹭麥克阿瑟的熱度給自己加聲望,見麥克阿瑟有助於凸顯總統這個三軍統帥在“朝鮮巨大的軍事勝利”中起了重要作用。
大概麥克阿瑟也深知杜魯門是來蹭熱度的,於是老麥不放過一絲裝逼的機會,蹬鼻子上臉,在威克島會晤中表現得非常傲慢和“奇怪”,比如他見杜魯門的時候沒有敬禮而是握手,後來有記者分析說這表明麥克阿瑟內心有回美國涉足政壇的想法。第二天麥克阿瑟也沒有和杜魯門一起共進午餐。
總之威克島會談之後,杜魯門和麥克阿瑟就有了私人恩怨。如果麥克阿瑟之後在戰場上依舊順風順水那倒還行,你把朝鮮整個滅掉了,說什麼都是對的。可麥克阿瑟不但沒滅掉朝鮮,反而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