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李奇微接替沃克(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四十五章,李奇微接替沃克
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上,富蘭克林羅斯福把丘吉爾和斯大林叫到一起。羅斯福把三人所在的桌面比喻為世界各國,又在桌子上畫了三個圈,寫上“警察”。羅斯福解釋說,擊敗德意日之後,世界需要新的國際秩序,而新的國際秩序需要有幾個國家擔任“世界權力的託管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做出最重大貢獻的美國、蘇聯、英國,就是這樣的託管人。
一個月後這三個警察增加到四個:常凱申參會入列。最後增加到五個:法國入列。聯合國就是這麼走上了歷史舞臺。
從羅斯福1943年提出的“警察”構想就知道,實際上是先有的安理會,後有的聯合國;先有安理會五常,後有的安理會。
1950年,聯合國連續透過涉及朝鮮決議,並最終授權成立聯合國軍,也正是基於羅斯福對聯合國、安理會的構想:聯合國安理會應當肩負起維護世界和平的重任,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世界權力的託管人”,自然應該是世界有什麼事情都找他們。
聯合國軍成立是聯合國根據《聯合國憲章》進行集體安全的第一次嘗試。
第一次嘗試竟然如此苦澀……
賴伊和安迪讓1對1談話,秘書長先生對安迪讓透露了自己的最新想法:聯合國軍還是扔掉算了。
半年前,聯合國大會透過一個又一個的決議,授權美國組建聯合國軍司令部,帶上16個國家去朝鮮打仗,當時沒人會想到這支聯合國軍會打輸。
因為從未設想過這種情況,因此現在聯合國極其被動。
賴伊認為,擺脫這種被動狀態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聯合國宣佈,聯合國軍司令部撤銷,這一任務不複存在。
當然,這只是口頭上的宣告而已,正如1950年7月聯合國軍司令部成立,聯合國也只是動了動嘴,美國就自己把司令部搭建起來了。可想而知,美國很可能不鳥聯合國,即使聯大透過決議,聯合國軍司令部撤銷,那個司令部還是會一如既往地工作。
不過區別還是有的,這個“司令部”和軍隊以後不管打成什麼樣,都與聯合國無關了。
安迪讓:“秘書長先生,我認為,挽救聯合國的聲譽和威望最好的方法應該是促成朝鮮停戰,而非糾結於聯合國軍的名義問題。作為三人委員會的成員,我非常希望美國能正面回應中國昨天提出的停戰條件,可是,不難猜到美國高層此時也在糾結,如果您能以秘書長的身份加以一定的……‘勸說’,說不定會讓事情變得可能。”
賴伊:“美國沒有理由不同意。中國放棄了‘美國必須先從臺灣海峽撤走’的停戰先決條件,這對美國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讓步了,涉及朝鮮半島之外的先決條件只剩下一個: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替中華民國,並以這樣的身份參與停戰談判。這本身就是朝鮮半島恢複和平的必要步驟,我是這樣認為的。……這件事聯合國自己就可以想辦法操作成功。”
安迪讓:“還是需要有美國同意。這件事必須由聯大召開特別會議進行討論和表決,只要美國同意了,至少有20個國家會望風而投贊成票。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有的基本盤,票數肯定夠了。但如果美國不同意,那些國家的態度可能就會搖擺。”
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成員國僅有51個國家)
看來還是繞不開美國。賴伊猶豫再三,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我要見一次國務卿。艾奇遜現在在美國國內嗎?”
……
賴伊讓聯合國工作人員把電話打到了美國國務院,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和艾奇遜見上一面,好好談談。
時間是1951年1月7日,第三次戰役開始後的第8天。
志願軍在攻克漢城之後並未停下腳步。肅清漢江以北的殘敵、安頓城內秩序,這些工作先是由志願軍來說,然後就交給了朝鮮人民軍,志願軍繼續南下進攻。
1月6日晚,39軍116師抓住漢江南岸敵軍防禦體系的漏洞,成功突破所謂的漢江防線。
戰鬥是由116師的偵察分隊連級)打起的。偵察分隊負責渡過漢江收集地形地圖和敵軍部署情報,在夜間接近南朝鮮軍陣地時,一名偵察員不慎暴露。還沒等偵察分隊其他隊員掩護這名偵察員撤離,陣地裡頭的南朝鮮軍先炸鍋了,長官帶著士兵一塊兒跑路。
偵察分隊的通訊兵立即通知江北的116師師部,116師派出一個步兵連過河,直接接收了對岸南朝鮮軍一個團的陣地,漢江就這樣被突破了。
1月7日晚上,29軍經過一系列戰鬥擴大渡河點的控制區,1月8日清晨,39軍的紅旗已經在江南的河南市飄揚。
伍修權提出中方主張的停戰條件已經48小時了,可美國高層還在商議,沒給聯合國任何答複。
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是很用力地在商議,絕非敷衍。這兩天杜魯門總統沒有任何活動,國防部長馬歇爾也沒見過人。艾奇遜推遲了原定1月8日啟程訪問歐洲3國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