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三次戰役打響(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四十二章,第三次戰役打響
“貝內加爾勞轉達的中國提出的朝鮮停戰條件,美國是不可接受的。”
“美國必須保持在西太平洋的防禦體系,讓亞洲國家對美國戰鬥力量一直保有信賴,這樣美國才能獲得他們的忠誠與好感。”
“聯合國軍不應該放棄他們在朝鮮的使命。躲避、逃跑和放棄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那就是亞洲人喪失對美國軍事力量的信心。”
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現在成了整個白宮最頑固的人,在杜魯門和馬歇爾都有意考慮私下和中國談停戰條件之時,艾奇遜表示堅決的反對。
艾奇遜是個比較強勢的國務卿。1949年1月就任之後,他基本上主導了杜魯門政府的外交政策,所謂的“杜魯門主義”有六成是由艾奇遜貢獻的。
在遠東,1950年2月艾奇遜畫了一條“艾奇遜線”,把韓國劃在了美國的防線之外,結果幾個月後朝鮮戰爭爆發,艾奇遜被麥卡錫指責說這條線給朝鮮“壯膽”了,金日成以為韓國是美國可以隨時放棄的地盤,所以才大舉進攻南邊。
從此之後艾奇遜的遠東政策再也不敢保守,再保守就要被罵是共諜了。現在這關口,就算杜魯門和馬歇爾都有意妥協,艾奇遜覺得還可以抵擋一下。
杜魯門反過來勸說艾奇遜:“迪安,現在已經不是六月份了。中國的介入讓一切都變得無比糟糕,他們在長津湖能全殲陸戰一師,現在不僅是白宮,國會也對以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問題喪失了信心。當然,我知道麥卡錫還在國會繼續遊說,但是大部分議員覺得有必要停止在朝鮮半島的軍事行動。”
艾奇遜:“如果我們停止軍事行動,朝鮮獲得了短暫的和平,過不多久,中國和朝鮮重新發動進攻,怎麼辦?那個時候,現在在國會‘委婉’地發言表示同意停戰的國會議員,會立刻翻臉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我們!而且,總統先生,中國人堅持要把臺灣問題納入聯合國會議解決的問題,如果美國同意了中國的要求,這就讓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戰略態勢變得異常惡劣。”
杜魯門:“這正是我們需要討價還價的地方。我和馬歇爾討論過,也聽取過佈雷德利的意見,軍隊當然反對我們放棄臺灣,這我也同意軍方的看法。白宮打算發表一項宣告,部分同意中國的停戰條件,但也保留美國的一些主張。”
艾奇遜:“直接駁回中國提出的‘從臺灣撤軍’的主張?或者委婉地駁回?我想這不會有太大的區別,中國人都會認為談判宣告破裂。總統先生,臺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甚至比朝鮮半島更為重要,這事關中國的海上出口和海上安全,中國領導人肯定明白這一點。”
杜魯門:“實際上,我的想法是,在中國提出的兩個朝鮮半島之外的訴求——美軍撤出臺灣,逐出臺灣在聯合國的代表,這兩個條件當中,答應其中一個。”
艾奇遜:“那就是說,答應他們的後一個要求?”
……
中美擱著太平洋,用中間人傳話,幾個來回,1950年就只剩下最後一天了。
在過去的一週,中國和美國進行了三個回合的對話。
第一回合是中國主動表示有意停戰,並提出了三個停戰條件。
第二回合,12月26日,美國委託停戰委員會的加拿大委員皮爾遜,放出了經過杜魯門、馬歇爾和艾奇遜三人商量出來的美方條件:
1、如果中國人民志願軍還繼續向南進攻,將被認定為侵略,聯大及安理會應召開特別會議反制;
2、只要中朝方停火,美國和聯合國軍一方就會立即停火;
3、雙方停火之後,朝韓兩國的分界線仍然是北緯三十八度線;
4、在朝鮮半島的一切外國部隊分階段撤出,可以約定雙方的撤退時間表以不破壞半島力量平衡;
5、停火之後召開一次英、美、蘇和中國參加的會議,以解決遠東的問題,但是,任何一方都不能為這次會議的最終決議提前定下必須在什麼時間之前透過什麼決議的框框。
美國的這五點要求看上去與中國的三點主張相似,但仔細一看,這五條其中有三條半是按美國自己的意思修改篡改)過的。
尤其是最後一條,美國說談判可以,但是最後談出什麼結果來你不能強求。
打個比方,要評選金雞百花獎了,評獎委員會開小會,這時候你在外面說“你們隨便開會隨便討論投票,但是最佳影片一定要頒發給《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還有啊,最佳女主角要留給angeababy。”
——這還像話嗎。
反正美國人是這麼解釋的。
皮爾遜把美國的態度轉達給三人委員會以及聯大的相關調查團、代表團之後,會場先是陷入一片混亂,大家紛紛詢問“皮爾遜!你的話意思有沒有偏差?將來報道上有了偏差你可是要負責的!”當皮爾遜再次確定這就是美國的態度之後,會場所有人陷入一片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