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中國丟擲條件

第二天,12月21日,聯合國秘書長特裡格夫賴伊會見美國代表奧斯汀。

昨天和伍修權見面,賴伊花了很大力氣勸說中國不要把朝鮮問題和臺灣問題捆綁在一起解決,從盡快恢複和平的角度出發,這兩個地方的事情最好是一個一個地解決。

今天和奧斯汀會面,賴伊的遊說方向就完全變了,他極力勸說美國自己把臺灣海峽裡的美國軍艦撤了,在臺灣島上的海空基地最好也盡快關閉。

賴伊如此苦口婆心“兩面三刀”,當然是為了中國和美國對朝鮮戰爭的看法能盡量趨同,雙方如果能在他的勸說下逐漸找到共識,那麼他這個和平斡旋的任務就算完成了。

畢竟他是聯合國的秘書長,賴伊的職業素養讓他在上任後一切工作都從聯合國的的聲譽和地位著想。如果美國和中國都一步不讓,聯合國軍繼續在朝鮮丟人,聯合國可能真就沒什麼了。賴伊必須阻止這種事情發生。

不出所料的,奧斯汀這個德州紅脖子聽了賴伊的建議就跟被電烙鐵燙了一下似的,幾乎是跳起來反對這個提議。

“秘書長先生,美軍在臺灣海峽與臺灣駐紮,這是美國與中華民國這兩個合法的國家政權之間,雙方基於自願原則簽署的有效的國與國條約,至今為止簽約的雙方沒有表現出任何異議,我不認為這個條約妨礙到了誰,也不認為這個條約與朝鮮半島能不能走向和平有什麼關系。”

賴伊:“奧斯汀先生,雖然現在沒有加入聯合國,但所有人都從事實上認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完備的具有所有國家特徵和政府功能的實體,而且這個實體有不凡的能力,我們在任何與中國有利益相關的、或是在中國周邊發生的安全事件中,都不能不重視中國的意見,朝鮮的戰事也是如此。中國的條件是很明確的,臺灣。我想奧斯汀先生之前也不止一次聽到過中國人的表態。”

奧斯汀:“那好,我們假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事實上的國家。那麼中華民國難道不也是一個事實上的國家嗎?只是這兩個國家的全名當中都帶有一個china而已。美國與其中一個中國保持了良好的關系,鑒於這兩個中國之間隨時可能再度爆發沖突和戰爭,美軍為了維護和平,往臺灣海峽派駐軍艦把這兩個中國隔開,這難道不是一種維護和平的正義的舉措嗎?”

……賴伊現在感覺腦殼很痛。

兩個月前美國的態度是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態度當然是惡劣的。可現在呢?被逼著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了,可又丟擲了“兩個中國”的理論。

據賴伊所知,中國代表團對“兩個中國”的論調也異常憤怒,在聯合國只要聽到誰這樣說,或丟擲與之類似的調子,中國代表團必然上去懟他。

聯合國秘書長這份工資,還真是不好拿啊!

……

白宮。

“馬歇爾,你確定嗎?那個挪威人對奧斯汀說的其實是替中國人傳話?”

杜魯門口中的挪威人就是賴伊,他是挪威人。

其實賴伊最近一年幫了美國不少忙:朝鮮戰爭爆發後,賴伊是極力主張聯合國出面解決朝鮮問題的,美國提出可以出兵朝鮮半島之後,賴伊還忙前忙後,為了建立聯合國軍、讓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透過一系列決議,做了不少工作。甚至因為這事兒賴伊還一直被蘇聯罵,盡管賴伊年輕時是個革命主義者,甚至列寧還親自接見過賴伊。

可是,隨著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一敗塗地,賴伊在美國人特別是杜魯門眼裡的形象也發生了180度的轉變。半年前美國報紙還稱贊賴伊“是國際和平的大使,不顧斯大林的威脅保護托洛茨基的國際義士”,現在賴伊卻是“聯合國信譽危機的始作俑者,列寧的小跟班”。

賴伊見了奧斯汀,奧斯汀把賴伊的意見轉達給國防部長馬歇爾。杜魯門和馬歇爾正在商量如何回應中國人的要求。

但是商量不出什麼結果來。賴伊明說了,中國希望美國退出臺灣海峽,可美國的國策不允許美軍退出臺灣海峽,這是冷戰東方戰略的一部分,豈可輕易放棄。

不僅是從戰略的角度不能放棄臺灣海峽,美國國內的壓力也一點不小。說的就是麥卡錫。馬歇爾之前從歐洲去中國,調停國共內戰時態度一度比較公允,麥卡錫直接在公開場合說馬歇爾“近乎親共”。杜魯門可不希望也被麥卡錫打上這麼個標簽。

可現在問題來了:不退出臺灣海峽,中國人就會對任何國家的停戰呼籲置之不理,然後美軍可能會在朝鮮半島再次被暴打。現在輪到哪位師長去志願軍的戰俘營啃饅頭了?

於是杜魯門的決定是: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