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分析戰局走向

北京火車站。

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南京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劉伯承走出火車。秘書兼助手先走一步下車,在劉伯承下到站臺的時候伸手攙扶一把。

劉伯承早年在川軍護國軍當支隊長,在攻打酆都城的戰鬥中受傷,右眼眼球摘除,此外他的右腿也曾嚴重受傷。幾十年戎馬生涯的勞累,劉帥剩下的那隻左眼早已頻頻“告急”,1949年開國大典之後不久劉伯承就病倒了。由蘇聯醫療組擬定治療方案、手術,最後成功地保住了僅剩的左眼,但是切除了15的視網膜,有效視野只剩下45了。

不但是視野縮水,剩下的這一隻眼睛視力只有0.1,散光,有嚴重的青光眼,而且很易感染。9、10月份軍委和黨中央考慮入朝參戰的指揮員人選時,劉伯承的身體狀況實在是無法擔任指揮員之職。

雖然身體不好,醫生和中央都不建議他隨便離開南京,劉伯承這幾個月還是一直在透過中央傳遞的檔案關注朝鮮局勢,每次軍委的會議也都寫上自己的詳細的意見。不過今天事情重大,就算劉帥再不宜挪窩,也得親自來北京一趟。

在總參謀部,劉伯承與徐向前、葉劍英見面,又見到了剛從朝鮮回來的彭德懷、陳士榘,幾人從軍事的角度認真探討現在朝鮮雙方力量的對比。

“回到北京,我看到一些報紙有意無意地把美國兵描述成一副貪生怕死的樣子,這種宣傳是有誤導性的,影響不太好。”

彭總先發表了一句意見。

劉伯承:“二戰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的實際表現,美國的軍隊不能說十分兇悍好鬥,但也不是貪生怕死,在這方面美軍可以說平平穩穩。現在五年過去了,在朝鮮的美軍和五年前相比,有哪些發生了變化,哪些沒有變化呢?”

陳士榘:“在東線我們和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都交過手,他們計程車兵、基層軍官的特點是職業素養較好。士兵能嫻熟運用手中的武器,並且對武器的威力有準確的認識,在戰鬥中他們槍打得熟溜,也會熟練地躲避槍炮,幾乎形成了本能和條件反射,在一些戰士眼裡可能把這種舉動看成了貪生怕死,這是不正確的,這是戰術素養,不是怕死。”

“從輕武器再到重武器,美軍的操作也非常嫻熟,特別是炮兵。不是我說啊,美軍的炮兵壓制這麼厲害,不只是他們炮多、口徑大,他們普遍射擊精度很高,反應速度也快。他們還會活用武器裝備,比如用自行高射炮平射,這導致我們攻堅時一線的指戰員付出了很大的傷亡。”

彭總對陳士榘說的這些也很認同:“他們那個高射機關炮放平,掃我們的步兵一掃一大片,特別棘手。我們追擊到安州,已經向後逃竄了七八十公裡的美軍也沒有喪失組織度,在那裡組織了一個營級的反沖擊,用了坦克、自行高射炮,42軍一下子就被擋住了,一擋就是一個白天。”

劉伯承、徐向前不斷瞭解前線的一手資訊,和之前所掌握的情報做對比。劉伯承得知現在美軍的一個步兵師也編入三個坦克營、100多輛坦克,炮兵火力、機械化程度比二戰時更進一步,表示得重新修正以前的估計了。徐向前則對美軍在朝鮮半島的空襲力度表示驚訝。

……

徐向前:“彭總、劉司令員,主席的意思,是讓我們從軍事的角度探討,朝鮮戰爭如果一直打下去,會是個什麼樣子,我們能不能解放整個朝鮮。”

幾位老帥的面前是大大的朝鮮半島的沙盤,現在他們要做幾次推演,分別推演中國和美國投入不同數量的部隊的情況下,朝鮮會打成什麼樣。

“如果還是現在的13兵團、9兵團,我們絕無可能打到釜山。”

劉伯承在沙盤上獲得的第一個結論。

陳士榘:“況且現在9兵團減員三萬多人,佔總兵力的20多了。”

彭總:“除了減員,更擔心的問題是後勤補給線。往前線運補給付出的犧牲很大,10月份東北組建的衛勤摩托化運輸隊,800名司機到12月只剩下330名。如果後勤保障無法支援,我們不要說釜山,大田都到不了。”

劉伯承:“已抵達東北的第3兵團、19兵團正在換裝蘇械,到1951年4月份,兩個兵團的步兵師可以完成換裝,但是炮兵師和坦克師沒這麼快?”

葉劍英:“全摩托化、全蘇式重炮組成的炮兵師得1951年6月才能完成換裝,坦克部隊也要到6月份,最快也只能在5月份投入一兩個坦克自行火炮團作戰。好在由於上級的重視,炮兵中的高射炮兵師換裝很早,訓練強度很大,51年4月會有兩個高射炮兵師進入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