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先打垮陸戰一師!

第二次戰役西線的戰鬥,中央軍委在戰役發起前收到彭總的電報並開會研究之後,主席回電表示:“你們的作戰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望堅決照此執行。”

這就是將13兵團六個軍的反擊作戰指揮全部委託給彭總了。

但東線的戰鬥,軍委和9兵團之間的電報聯絡非常頻繁。

軍委詳細地過問了9兵團的作戰方案,進入朝鮮後9兵團的行軍、宿營、防空問題,9兵團的後勤保障,甚至還專門問了9兵團的冬衣準備情況和氣象。

軍委問得這麼詳細,這一下子就戳到了9兵團的痛點。

11月21日,9兵團司令員陳士榘回電軍委:

“……11月至4天,我軍在國境線不遠處行軍時氣溫尚高,白天在零度以上,晚上不過零下5、6度,又因為出國以後全軍是往南偏東方向走,部分指戰員以為氣溫最冷不過如此,便悄悄將棉大衣丟在部隊的後方補給站。”

“雖各級指戰員進行了糾正,但仍有部分戰士簡化了自己的衣物,棉大衣不許丟,就丟掉裡面的短棉褂、毛衣等衣物,棉大衣直接套著單衣甚至襯衣。”

“11月8日氣溫驟降,這一問題就變得突出,各軍調查統計,累計有900多名戰士簡化了自己的衣物,給這些戰士補的保暖衣物直到11月20日才從後方運送發到每個人手裡。”

“11月17日起,狼林湖長津湖地區氣溫驟然降低至零下20度以下,至21日,兵團後送的凍傷凍病員已達到1033人……”

陳士榘發給軍委的這封電報充滿愧疚和檢討,但軍委並沒有責怪陳士榘以及9兵團的意思。在中央書記處,朱老總則拿著電報一天一天地核對9兵團的凍傷凍病員數量,核對過後,朱老總終於舒展開眉頭,說道:

“17日至21日凍傷凍病1033人,這個數字是很少的。看來我們反複的提醒和強調是有效果的。”

朱老總的這句判斷沒錯。

從11月17日大降溫到11月21日,在東線活動的美步7師、陸戰一師也後送了980名凍傷凍病計程車兵。朝鮮半島東北側的嚴寒,成了交戰雙方共同的大敵。

美軍這兩個師在東線的狀態呢……這可能要從早一點的時候說起。

西線的13兵團是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參戰的,東線9兵團西線晚2個星期,11月3日進入朝鮮。

在9兵團入朝參戰之前,是由西線的42軍稍微向東跨界,擔任東線的警戒工作。隨後42軍遭遇了從興南登陸、向北挺進的陸戰一師,雙方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勢,陸戰1師兵強馬壯不斷攻擊前進,42軍在確認9兵團已經入朝、即將接過東線作戰任務之後,11月8日猛然與陸戰一師、美步7師脫離接觸,返回西線準備11月25日的清川江大反擊了。

當面的中國軍隊猛然消失,美步7師和陸戰一師做出了不同的反應。美步7師見狀大喜過望,喲嚯喲嚯地全速前進,第17團跑在最前,然後是1團,全師一路向北絕塵而去。陸戰一師師長奧利佛史密斯好像有一種不詳的預感,覺得中國軍隊突然消失看上去像是個陷阱,因此命令陸戰一師穩住不要浪,3個陸戰團不顧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和麥克阿瑟的催促,穩紮穩打地推進。

按照史密斯的佈置,陸戰一師不但走得慢,而且還處處留後手。從興南出發北上,陸戰一師每隔5到10公裡就搭建一個應急補給站,駐紮一個排的兵力,再屯集燃料、彈藥、藥品、食品、衣物睡袋,以防萬一。

雖然現在第10軍下轄美步7師和陸戰一師,但史密斯有足夠的獨立性——人家本來就不是陸軍,而是海軍陸戰隊。而且在9月份的仁川登陸中,阿爾蒙德過於傲慢也引起了史密斯的不爽。

於是,一方面是阿爾蒙德催促史密斯加速前進,一方面史密斯則不緊不慢地步步為營移動。

美第10軍的推進陣型把陳士榘給整不會了。

11月22日,在9兵團司令部,參謀將前線偵察得到的美軍動態標記在了地圖上。東線用於進攻作戰的是美步7師、陸戰一師。美步3師還在後面的朝鮮中部,沿著地面推進,走兩步剿一會兒遊擊隊,短時間內還到不了興南港。

參與進攻的兩個師6個團,最奔放的是美步7師17團、32團,這兩個團從長津郡東側繞過了長津湖,一騎絕塵進入豐西,又穿越豐西繼續北上,目測這一股部隊的目的地是……鴨綠江邊惠山鎮一帶的中朝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