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登聞鼓響(第2/3頁)
章節報錯
文臣之中,劉三吾緩緩出列,在玉階前拜倒在地,口稱萬歲。
朱元璋沉聲問道:“他們的話你也都聽到了,你做為今科主考,有何話說啊?”
“啟奏陛下。”劉三吾抬頭朗聲答道:“今科所取五十二名貢生,每一人的卷紙臣都一一看過。可以說,都是今科會試中的名副其實的俊才。陛下當知,考卷篩選批閱之時,都是糊了名字的,臣即便身為主考,在閱卷之時亦不知手中之卷出自何人之手。最後所選之人盡為南方士子,老臣當時也是始料未及。但老臣治學六十餘載,秉著一顆公道良心。對於此次丁醜科會試的結果,老臣問心無愧。”
目光轉向身後的四人,劉三吾又溫聲說道:“十年寒窗,為的便是金榜題名。如今名落孫山,你們的心情老夫可以理解,但事實卻是南方舉子的學識行文確實比你們高上不止一籌,老夫也無法可想。只盼望你們回鄉能刻苦攻讀,三年後再來一試身手。”
對於劉三吾的好言相勸,韓克忠神色糾結,王恕面露不屑,似乎還要爭辯,唯有黃觀一副虛心受教,若有所思的樣子。
朱元璋聽的劉三吾話中帶刺,頓時眉頭皺起。他對劉三吾的性格是瞭解的,可心中還是不信,難道北方士子學識真的如此不堪?
科場舞弊之事,放在歷朝歷代都是大案要案。是案,總就要有一個調查審理的過程。此次科場弊案又涉及南北儒林之爭,即便是朱元璋也不得不慎之又慎。
思索片刻,朱元璋開口道:“自朕登基以來,最重文治。科舉取士,乃是為國取才。如今出了這等惡事,朕身為大明天子,自然會為天下士子主持公道。張信、董貫。”
聽到朱元璋招喚,張信和董貫出列拜倒:“臣在。”
“命你二人從翰林院挑選飽學之士十五人,重核本次會試所有考生考卷,再錄一榜,報與朕看。記住,要從速、從嚴,不要讓朕失望,也給天下士子一個公道!”
“臣張信董貫),遵旨。”
“退朝!”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
武英殿。
徐如意和鄭峰一左一右,恭敬地跪在朱元璋的龍書案前,靜靜的等待著朱元璋的聖駕到來。徐如意是東廠的廠公,鄭峰是蔣環之後新任的錦衣衛指揮使。從職司上來說,兩人雖然不算是敵對的立場,但也差不了多少。
不過立場歸立場,做事的總還是人。鄭峰做為錦衣衛的第三任指揮使,在外人看來是風光無限,但實際上坐在這個位置上,誰遭罪誰知道。
第一任錦衣衛指揮使毛驤被朱元璋五馬分屍,第二任指揮使蔣環,深夜在府中暴斃而亡。位置傳到他這裡,他的結局又會如何呢?鄭峰思前想後,得出的結論是,只要皇上不給活兒幹,老老實實的混一陣子,應該就能平安無事。
鄭峰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並不奇怪。堂堂的錦衣衛指揮使,實際上在朱元璋的眼中,和擦屁股的紙差不了多少,用的時候隨手拽來,用完了就扔掉,沒有一絲一毫的猶豫。
原以為朝中文武已經殺得不剩多少,自己這一任小心些應該沒什麼問題,沒想到偏偏又趕上了舉人鬧事,這真是閻王爺讓你三更死,誰能留你到五更。
一念及此,鄭峰全身禁不住顫慄起來,額頭上也泌出了細細的汗珠。
徐如意有些好笑的看了看身旁的鄭峰:“鄭大人?”
聲音很輕,但聽在已如驚弓之鳥的鄭峰耳中卻不亞於一聲驚雷。
“啊!什麼!”鄭峰驚喝一聲,差點兒蹦了起來。
“鄭大人。”徐如意輕聲道:“你這是想什麼呢?這殿中除了咱家也沒有別人,怎麼你一個人站著站著就抖了起來,可是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的?”
“唉。”鄭峰看著徐如意,悵然一嘆,隨即苦笑道:“眼看著朝堂的風波平靜了下去,結果一幫子臭酸儒大頭巾又他嗎的開始鬧事兒。皇上的脾氣公公也是知道的,就怕將來皇上又要。。。”
“哦,這件事啊。”徐如意想了想,安慰道:“鄭大人也不必太過憂心,那幫舉子們不服會試的結果,按規制,皇上應該著人重新閱卷,或許最後能夠大事化小也未可知?”
“但願如此吧。”鄭峰無奈的點點頭。
又過了片刻,殿外傳來一聲尖細的呼喊:“皇上駕到~”
徐如意和鄭峰趕忙面向殿門跪倒等候。
眨眼功夫,一身黃袍的朱元璋緩緩地邁入了武英殿。他如今已經七十了,歲月的侵蝕即便是他這位人間帝王,也難以抵抗。身形有些佝僂,雖然他還努力的想挺直脊樑,想像過去一樣龍行虎步,但他已經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