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聽到自家親人都在誇自己,心裡甜得就跟吃了蜜似的。

唯獨朱元璋拉著一張老臉。

此刻,他心裡也非常喜歡朱棣說的這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以想到遷都之後,自己一個人被丟在金陵,還是氣得直哼哼。

卻有不少人在想,朱棣遷都雖說是為了保護大明的國門,盡顯英雄氣概,但也就那樣吧,這能算是一樁歷史功績嗎?

如果朱綾能聽到這些質疑人的心聲,肯定毫不猶豫告訴他們:“算!不僅是功績,還是一樁意義非凡、影響深遠的歷史大功績!”

民國時期,腐朽的清廷被推翻,燕京隨著清朝覆滅,喪失了首都的政治地位。

結果,沒過幾年時間,北方的經濟就像得了雞瘟似的,開始急速衰落。

十多年後,有個民國高官去西安考察,回來之後,就在日記中寫道:“西北最大的城市,名不副實。人口才二十萬,到處是破敗景象,窮困潦倒,民智未開,除了貧窮和混亂,一無所有。”

所以,新時代來臨後,偉人們再次毫不猶豫地將燕京定為國家首都。

朱棣遷都時,也許可能沒有考慮到國家經濟層面的原因,但他的這一舉動,無形之中,強有力地遏制住了北方不斷下滑的經濟。

若是一直以金陵為首都,不敢想象,明清兩朝持續五百多年時間,北方地區會變成什麼樣子。

南北經濟差距過大,長期持續下去,後果非同小可。

歷史上,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國家撕裂內亂的例子比比皆是。

朱棣此舉間接影響華夏數百年的經濟發展,自然是大功一件。

天幕中。

朱棣力排眾議,順利遷都後,開始著手另一件事——削藩!

作為藩王成功造反上位的地位,朱棣比任何人都清楚藩王對於皇權的威脅有多大。

屁股決定腦袋。

如今他成了皇帝,肯定無法容忍藩王對皇權的挑戰。

是以,朱棣登基之後,一邊下旨恢復建文一朝被朱允炆廢掉的王爵,並對藩王們大加賞賜與安撫,另一邊又嚴密監視藩王的動向,緊鑼密鼓制定行之有效的削藩政策。

不過,相較於朱允炆的簡單粗暴,朱棣的削藩手段更為溫和,也更高明。

朱棣的削藩政策按照三步走。

第一步,給藩王們換封地。

將鎮守邊疆要地,容易出現動亂的藩王,遷往內地,讓他們無法組建強大的軍事武裝。

如寧王朱權,封地由大寧到贛省省會,谷王朱橞由宣府重鎮遷到湘省省會。

第二步,削奪藩王的護衛。

代王、岷王、遼王等軍權較大,護衛極多的藩王,均被削奪,使其軍權不足與朝廷相抗。

第三步。

要是藩王不馴服,執意要與皇帝作對,那他就只能下旨將藩王廢為庶人。

被廢的藩王有齊王朱榑、谷王朱橞,這兩人桀驁不馴,且惡行累累,平日裡沒少禍害百姓,草菅人命。

這三步棋走完,藩王的影響力暴跌到冰點,再難與中央朝廷對抗。

原大明。

“如此削藩,倒是極好的!”

朱元璋剛為朱棣遷都氣得半死,看到這一幕,怒火頃刻間消了大半,忍不住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