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藩王可沒有朱標、朱棣、朱柏等人的大局觀,是真怕朱元璋推行改革制度,取消藩王的世襲罔替,紛紛跳出來反對。

誰知,反對的話剛說出口,就有一幫大臣跳出來給朱標幫腔。

這群大臣早就看出藩王制度危害性極大,只因朱元璋手段過於殘暴,動不動誅九族、剝皮實草的,把他們給嚇到了,才不敢針對這個問題發表意見。

如今好不容易開了口子,正好暢所欲言,說個痛快。

此番勸說,戰鬥力最強的,依舊是文官。

大明的文官並非個個都是自私自利之輩,也有心懷天下、憂國憂民之清流。

藩王權勢太大,迫害百姓。

就算礙於朱元璋,沒辦法將他們問罪,也得設法削弱他們的權力,避免更多百姓遭殃。

藩王們的反對之聲,很快被朱標、朱棣與文官的聯合之聲淹沒。

戎馬半生、一生要強的朱元璋,面對著一輪又一輪的勸諫浪潮,彷彿被抽乾了全身的氣力。

朱元璋頹然長嘆:“罷了,要改就改吧,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咱也只能做到這裡了。”

永樂朝。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君子之澤能傳五代,也足夠了。”

朱棣與朱元璋不一樣。

作為造反成功的藩王,之前又看到朱綾的點撥,深知藩王制度的危害有多深。

如今看到解決方案,自然想將世襲罔替改成降等襲爵。

王爵一代代遞降,五代之後就沒了,朝廷也不用承受那麼沉重的財政負擔。

“父皇,藩王制度是太祖皇帝立下的,祖制不可改啊!”

漢王朱高煦眼巴巴地看著老父親朱棣。

當年朱棣起兵造反時,勇武無雙的朱高煦為他出了大力。

尤其是在與盛庸交手時,這位常敗將軍時來運轉,發揮出超強戰力,一度將朱棣打得找不著北。

就在朱棣陷入絕境之時,朱高煦帶著一隊人馬趕來支援。

朱棣喜出望外,為了刺激朱高煦的鬥爭,他就對兒子說:“世子多疾,汝當勉勵之!”

意思是你大哥身體不好,我非常看好你,要立你當繼承人。

聽到這句話,朱高煦瞬間打雞血,大破盛庸,帶著朱棣殺出重圍。

然而,朱棣當時說這話,只是一句戲言,朱高煦卻當了真。

朱棣繼位之後,下旨封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朱高煦作為嫡次子,卻只封了一個漢王。

因為此事,朱高煦耿耿於懷,怨朱棣說話不算話,恨朱高熾這個死胖子搶走了他的皇位,屢屢鬧出事端。

朱棣自覺理虧,一再包容。

朱高熾也十分疼愛朱高煦這個弟弟,對他的一再挑釁,也是一笑了之,並不計較。

直到朱瞻基登基,他可不管這一套,見叔叔敢舞到他臉上,直接把他弄進銅缸裡做成瓦罐燜雞。

朱棣知道改革藩王,既是往兄弟身上割肉,也是對不能繼承大統的兒子們身上放血。

但為了大明的未來,改革勢在必行。

不過,朱棣念著當年的虧欠,沉聲道:“老二,你作戰勇猛,朕能夠登基,也有你一份功勞,這樣吧,朕額外恩賜你世襲三代不降等,漢王的爵位,在他死後,兒子、孫子、曾孫,都承襲王爵,之後再一步步遞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