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閒散宗室後,朱家人除了享受一點點皇家待遇,地位與平民百姓沒什麼不同。

從親王到伯爵,一共傳了五代,代代降等,這就是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除了皇族宗親,異姓功臣也有爵位。

由於王爵過於敏感,異姓功臣能封到國公,算是頂天了。

古有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爵位。

子爵和男爵,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消失。

但為了符合‘五世而斬’,又為了與國外的子爵和男爵區分,朱綾額外在伯爵後面加了鎮國將軍和輔國將軍兩個爵位。

異姓功臣的爵位也分五等:公爵,侯爵,伯爵,鎮國將軍、輔國將軍。

五等爵位,一共傳五代,每一代降一等,直到五代結束,六代徹底變成平民。

朱綾也深諳‘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馴服之道,冷漠中又帶了些許溫情。

她在制度後面,又加了兩條福利。

其一,爵位世襲遞降並非不可逆,只要襲爵之人和他的後代兒孫努力上進,為國家建功立業,或者又重大發明建樹,就可以升。

功績越大,對國家貢獻越多,升爵越高,最高可至親王。

其二,爵位恩典耗盡,淪為閒散宗室的朱家子孫,在報考國家重要單位時,只要能力過關,憑著一點子血脈情,可優先錄取。

未來的天下,畢竟是朱綾子孫的天下。

自家人的江山,給自家後人一點福利,倒也無可厚非。

當然,福利歸福利,享受的前提是能力要過關,對國家和人民要有突出貢獻。

國家不養無用之人,要是幹啥啥不行,哪怕是皇族血脈,也得給朕滾一邊去。

天幕外。

新大明。

也許是因為有朱綾大肆屠戮藩王作為鋪墊,朱元璋看到這套制度改革,倒也不是很難接受。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真就只有五代了。”

朱元璋喃喃自語,繼而沉沉嘆息一聲:“也罷,兒孫自有兒孫福,能夠富貴五代也夠了!若是後面的子孫肯努力,爵位與富貴自然延綿不絕,若是不思進取,混吃等死,跌落階級成平民,那也是他們該得的。”

說到這裡,朱元璋似乎接受了這樣的結局。

可轉念一想,未來朱綾是把他的兒子差不多殺光,之後才提出制度改革的。

換句話說,這套制度是給她的子孫弄的,除了朱棣這一脈,其他都死絕了,連降等襲爵的資格都沒有。

想到這裡,朱元璋心頭又是一梗。

朱棣看到未來朱綾做出那樣的改革,眉頭微微皺了皺,卻也沒說什麼。

相較於王府被抄,滿門問罪,落得悽慘而死的下場,他算是走了大運,哪還敢要求什麼?

朱樉、朱楨、朱博、朱權等藩王們卻又一次破防了。

這麼好的制度,為毛不早點推出來?

未來他們也想降等襲爵,不想被抄家問斬、凌遲處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