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這地兒氣候嚴寒,自古就是最佳流放地之一,很多惹怒皇帝的臣子,要麼發配嶺南,要麼流放寧古塔,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冬天真的能凍死人的。”

“不冷不熱的氣候,才最適合人居住,也是人最多的地方,遼東的黑土地再肥沃,只要禦寒問題不解決,依舊很難形成繁榮的經濟圈。”

“……”

朱綾見彈幕滿天飛,很多人都在疑惑遼東百姓的過冬問題,臉上浮著淡淡的笑容。

其實,早在她做好打算離開大明,前往遼東另起爐灶時,就考慮到這個問題,並想好了應對之策。

想要在遼東舒舒服服過冬,首先要讓房子熱起來。

火炕、火牆和火道三件套,能將室內的溫度拉到二十度以上。

遼東的林業、煤炭資源豐富,燒火取暖,問題不大。

其實,火炕這東西,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紫禁城內鋪設的地龍,就是火炕的一種。

古代很多北方地區,就透過燒火炕來禦寒。

但遼東氣溫過於極端,動輒零下二三十度,光有火炕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輔以火道和火牆。

灶臺與火炕相連,燃燒木柴煤炭的煙氣透過火道傳遞到火牆,就能讓熱氣在牆內流動、散發,從而溫暖整個室內。

朱綾前世閒著沒事幹就喜歡在某音上刷短影片,看過很多期東北農村盤火炕、修火道、建火牆的影片。

她有過目不忘之能,動手能力極強,將後世僅次於集體供暖的取暖方式搬到遼東,輕鬆就能解決室內太冷的問題。

當然,光有火炕三件套還不夠。

從事生產活動,不可能天天待在室內,禦寒的衣服也得解決。

曾有人在網上發過一個帖子問,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聚酯纖維。

現代很多人看古裝劇都會有疑惑,為何一件蟲吃鼠咬、光板無毛的破爛棉襖在當鋪換銀子來?

豈不知,真正的古代並不是電視劇演的那樣。

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才是常態。

享受豐富物質生活的現代人,可能很難理解古代生產力方面的落後與匱乏。

衣食住行,衣服排第一位。

一件好衣服,特別是能禦寒的,在古代是絕對的硬通貨。

很多跟財富有關的字,都與絲綢衣料相關

比如貨幣的‘幣’,指的就是絲織品。

別說是普通人家,都是豪門望族,做了一件好衣服,也是一代一代往下傳。

紅樓裡的賈寶玉要去舅舅王子騰家做客,賈母就把自己一件雀金裘給了賈寶玉。

這件衣服肯定是上一代榮國公,甚至是賈母自己穿過的。

這種事放在現代,估計很難想象,一個年輕小夥要出門,穿了一件爺爺奶奶幾十年前穿過的老舊衣料。

可在古代,這樣的事再正常不過。

不光是絲綢,就連最普通的棉花,也是極其珍貴的。

因絕大部分的土地都要用來種糧食填飽肚子,鮮少有地能種棉花,一般家庭都要攢好幾年棉花,才有可能做出一件棉衣。

古代很多文學作品,經常出現女性覺得在織布紡紗,不是他們家的衣料很多,而是織布機效率太低,一年到頭辛苦紡織,也就只有一兩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