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1 章

做美食原材料最要緊,尤其是沒有好的保鮮手段的當下,食材最好是原地取材,成本低不說也能保證穩定的供應。

而且比起肉類,蔬菜的種類更是少得可憐。

這邊天氣冷,三月才開春,十月底就入了冬,這期間能種活的蔬菜種類只有菠菜、冬葵菜、韭菜、白菜和白蘿蔔,算起來也有五個月,四捨五入就是半年,半年期間都只能供應五種蔬菜,實在是太少了,即便加上綠豆芽、黃豆芽也才七種,這顯然是不夠的。

盛屏想著把大棚搞出來,可是現實卻是,沒有絕對保溫保濕的材料,油布茅草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達到蔬菜正常生長的溫度,就要加溫,燒柴或燒炭,這樣一來,成本著實高昂,本來是面對全民的雜貨鋪,真要那樣弄,估計只有鄉紳富人們才能消費得起了,這違背了盛屏的初衷。

她先前讓白瓷、唇脂這些走特供路線,主要是成本高,但消費者太少,想著在不虧本的情況下多賺點兒,便只能那樣去做。

可現在名聲打出去了,鋪子開起來了,再走那樣的路線只會把路給走窄了,既然是面對全民的,價格可以明碼標價,可決不能讓價格把人給嚇退,衣食飯飽是最為基礎的生存考量,別的不說食品區的所有東西不管什麼階層的人都得買得起才行。

榮田澗本以為雜貨鋪開業以後他就能回萬牛鎮了,誰知盛屏卻說美食街還沒開起來,他暫時還不能走,在他看來,美食街十分簡單,左右不過是跟吃相關的鋪子。

光是早點鋪就有面食類、粥點類兩個類別,細分出來,也能開個七八家,午食和晚食更簡單了,炒菜、燉菜、鍋子,開個十家不成問題,哪裡就那麼不好做決定了?

“鴿子難養,那就做烤魚,反正這裡河鮮多。”他從盛屏先前開的幾家鋪子裡整理出頭緒。

盛屏想了想覺得也不是不行,只是跟她原本想得差的有點兒多,她是想集齊八大菜系,用美食來擴大雜貨鋪的聲量的,只是一來南北食材運輸儲存不便,二來各個菜系的廚師很難聚集,水平更是參差不齊。

她想盡善盡美,現實卻不允許,只能走以前走過道路線了。

為了不幹耗時間讓美食街空閑,盛屏只能退一步。

她直接以河鮮為招牌,開個燒烤店,招牌是烤魚,螺螄、黃鱔、泥鰍、河蝦這些就按照季節限時供應,這樣就不用愁食材供應問題了。

湯鍋類的就用魚、雞、鴨做湯底,配菜多用幹菜,像是蘿蔔幹、幹筍、幹蕨菜、幹黃花、幹蕈菇,屬於沒有特色也要硬造一個出來。

串串類的吃的是一個新鮮,竹簽子串起來,涮涮就吃,方便有趣,菜品倒好說,河鮮、雞鴨魚、鮮菜、幹菜,只要能串起來就能用,底湯的話,最好跟湯鍋類的區分開,盛屏暫時只能想到酸湯,就敲定了用泡白菜做底湯,分原味和辣味兩種,辣味主要用泡野山椒調變。

盛屏還不忘初心,把素齋撿起來,開一家全素宴館子。

如此計劃一通,美食街也在一個月後順利開業了。

經過兩個月的發酵,榮山村雜貨鋪在江南和江北一帶聲名鵲起,食品區並不在討論範圍內,畢竟賣的都是尋常東西,最廣泛討論的是妝容區、住宅區,每日客滿盈門,出貨量很大,一度限購。

這邊生意好,萬牛鎮和榮山村就變得更為忙碌,工坊擴建不說,連勞工都要從附近村鎮僱傭,不過大家忙歸忙,但臉上是帶著笑,嘴裡也一句抱怨話沒有。

隨著榮山村的名頭越來越響,到岷縣萬牛鎮的人也越來越多,榮樹河也越來越謹慎,連著好些天給全鎮村民開會喊話,主要宗旨為戒驕戒躁,腳踏實地。

初初富貴的村民,還沒忘前些年被迫背井離鄉,艱難求生的日子,又有人整天耳提立命,只得繃緊了神經,一日日的小心做事,就是掙了銀子也都老老實實放進錢莊,輕易不會添置東西,也不敢招搖,吃穿用度還跟從前一般。

改變最大的是對求學一事的態度,從前榮山村的村民,把孩子送去私塾,多是因為學堂就在村裡,村長又要求把孩子送去識字,但其實他們內心裡並不太當一回事,畢竟那麼些年過去,也沒見真有考上童生、秀才的,更遑論進士。

到了萬牛鎮,學堂依舊,他們也只當是舊習而已,並沒有想著去改變,可文杏家的大郎兩年前考中了童生,後頭去了白鹿書院,一年不到竟然又中了秀才。

文杏一家並不高調,可打小看著長大的孩子有了出息,他們自是高興,再看自家孩子心裡頭就有了計較,也多了幾分期望,原本不上心的學業一下子變成了頂頂要緊的事,每日飯食肉都多了兩塊,盡數給了孩子,盼著成才,盼著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