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2 章

這頭王水把那一壺青梅酒免費送了幾桌熟客,得到的評價並不太好,他們覺得酒味太淡,果味也不明顯,喝起來沒滋沒味的,不好喝。

盛屏是從不飲酒的人,為了這句話,她抿了一點點,除了辣沒品出別的味道來,然後她想著,現在工藝粗糙想要喝到甘甜醇厚的酒幾乎不可能,這點兒她實在無能為力,可是卻可以透過冰凍的方式改變改善口感,就跟去年推出的那些糖漿水一樣,加冰和不加冰那就是兩種口感。

流雲樓有個地窖,每年都會往裡囤冰,她找劉家大爺買了四塊,裁成合適的尺寸,用布包裹著放進木匣子裡,再把青梅酒放在裡面冰半個時辰,到了時間拿出來,盛屏又抿了一口,這會兒嘴裡立刻就有了一股清淡的青梅香。

王水按照她的法子把青梅酒冰過以後再贈給客人喝,這一回真得到了好評,還讓他直接上一壺。

王水只說這青梅酒要等幾日店裡才有得賣,這是提前讓他們嘗味道。

客人聽了心裡挺舒服的,問清具體是哪天以後,表示當天一定會來光臨。

過後,王水就去薛氏青梅鋪找薛紅,讓她把酒準備好,店裡可以賣了。

三大壇青梅酒,最終裝在小壺裡,也才一百二十壺,頂多賣一個月就沒了,眼下還不到青梅成熟的時節,而且就算是青梅熟了,等釀造以後,還要等上三個月才能喝呢。

王水只能寫個牌子,每日限量只賣十壺,當然還得給熟客留兩三壺。

盛屏知道以後,稱贊王水聰明,她又去問薛紅,她家的青梅在哪裡買的,賣家是不是會用來釀酒,若是有,大可買回來。

薛紅便讓丈夫看店,自己專程跑了一趟,帶回了四大壇的青梅酒,如此以後,店裡的存酒足夠用到新釀的青梅酒上市了。

薛紅手裡有了錢,把錢分成了三份,一份做家裡人看病吃飯,一份做店裡周轉,一份備著買新鮮青梅。

盛屏告訴她,可以用蜂蜜釀青梅,用瓷罐裝著賣,她覺得這個主意好,就請盛屏吃飯,求她幫忙畫海報,那瓷罐也請她費心,就在她們村的土陶坊做。

盛屏一口應下來,眼看著烤鴨店裝修得差不多了,她跟劉家大爺告假回村。

五月初,天氣轉暖,三座烏雞山,此時也長滿了綠色的淺草,種在邊角地的芋頭冒出了尖兒,棉花也長得有一掌高了,在一片藍天白雲下,偶有長尾巴的飛鳥略過,留下一兩聲啾啾聲。

樸素的鄉村裡,炊煙四起,空氣裡彌漫著食物的芬香。

自從盛屏動了做烤鴨的念頭,她就給榮樹河寫了信,讓村裡人把家裡下蛋的鴨子好好養起來,把鴨蛋全部孵化出來,養到三個月大時,就送到鎮上去。

村裡男人都去萬牛鎮耕種了,留下婦孺老人在家孵化鴨子,最近村裡走到哪兒都能見著成群結隊的才長出絨毛的小鴨子。

盛屏一進村看到這個場景,心中很是感動。

她正好在飯點兒的時間回到家裡,王大娘剛去後院喂鴨子,一出來就見著她了,一邊洗手,一邊往廚房去,“回來得正好,最近村裡鴨蛋多,各家孵化小鴨後還剩下很多,就都醃起了鹹鴨蛋、松花蛋,我看鹹鴨蛋差不多能吃了,我煮一個給你嘗嘗味兒。”

盛屏跟王大娘一起進廚房,見她只撈了一個鹹鴨蛋,就讓她給自己也撈一個。

王大娘搖頭,“我現在早上一碗雞蛋羹,這鴨蛋真吃不下了。”

王大娘說的是實話,她還怕盛屏不相信,讓她看廚房裝廚餘垃圾的竹筐,“你看,這蛋殼裡還有蛋清呢,新鮮著呢。”

盛屏看果然如此,這才沒堅持。

中午做的白米飯,野菜炒雞蛋和蛋花湯。

吃飯的時候焦紅錦帶著小苗和雲雲回來,一看到盛屏他們也很高興,兩個孩子圍著她轉個不停。

每次盛屏回來總會給兩個孩子帶點兒糖葫蘆、糖人一類的小吃,這次也不例外,不過正是吃飯的點兒,盛屏就讓他們先吃飯,吃了飯再吃糖。

兩人就乖乖的吃飯。

飯桌上,王大娘和焦紅錦一言一語的告訴她這兩個月村裡發生的變化。

豆腐坊建起來以後,王豆子就帶著妻子和女兒回來了,鎮上留下了王英一家經營,還從村裡請了四個人去幫忙,這邊王豆子也在村裡僱了十個人,不過都是婦孺和上了年紀的老人。

豆腐坊做的新鮮豆腐不多,每天一板,現在村裡人也敢花錢了,還從他這裡買豆腐,其他豆幹、腐竹,每五天做好一批隨船送去鎮上。

老劉頭往返鎮上這幾個月攢下的錢,買了一艘大一點兒的二手船好送貨,現在他不往鎮上跑了,送貨的事交給了自己的大兒子劉聰。

木器坊、竹篾坊和土窯坊在萬牛鎮的生意馬馬虎虎,屬於能掙點兒但肯定發不了財的狀態。

不過這已經讓村裡人很滿意了,在這五個工坊做工的人加起來有近一百,各家都能有所收獲,村裡人又過上了以前的日子。

私塾也重新開起來了,這事兒上個月文杏去鎮上時特意跟盛屏提過,她說她高興得半夜都睡不著,跑到院子裡給月亮磕頭,讓她保佑日子順遂,平安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