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乳鴿的生意能進行得這麼順利,大家在興奮中也感到一絲幸運,連著好幾天,客人絡繹不絕,不過那之後,生意就沒那麼好了,雖然都能賣出去,但也要賣到黃昏左右。

如此一來,等那兩口新缸做好了,那也用不上了。

盛屏想到這些天來的客人,多是平時吃慣了劉氏烤乳鴿的人,他們久沒吃到好吃的烤乳鴿了,這邊一開店,就想著買來嘗嘗,發現味道還不錯,就接連的來買。

可是用烤烹飪的這類的食物,吃多了難免感到油膩,肯定不能天天吃。

若是能配上解膩的蘸醬也許能緩解,而且店裡只賣一樣單品,多是打包帶走,想要留住人堂食,那就要繼續豐富種類,小菜必不可少,冷盤也要看著上幾樣。

但是後廚只有那麼大,沒有多餘可以擴建的空間了,他們不能影響米家粥鋪的正常經營,果然還是要趕緊找合適的新的店鋪搬出去。

就在盛屏苦惱之際,半個月後劉方找上門了。

她原以為他主動找來是因為他那店門可羅雀,他會就此低頭轉讓,誰知人家要賣的是鴿子。

是了,生意那麼差,每天用不了幾只鴿子,自然有大量的剩餘,至於轉讓一事壓根兒沒提,盛屏也就不好主動說起。

託粥鋪生意紅火的光,米老太待她越來越親近,跟她說了點兒劉家的事。

劉家是本地大戶,除了這一家門店,杏花街一整條巷子都是他家的,可以說是家大業大。

劉方的爹踏實能幹,年輕時外出遊歷學了烤乳鴿的手藝,回來後就做起了這門生意,連帶著把十裡八鄉的窮親戚也拉起來做養鴿的營生,一頭賣烤乳鴿,一頭養鴿子,二十年來一直過得不錯。

結果一朝人沒了,有人打起這家店鋪的主意。

劉方是家裡的獨子,他雖無意接手家業,可也不願父親的心血被毀,加上他三番兩次遭人威逼利誘,於是放出話:寧死也不轉租和賣店。

所以盛屏當初沒直接去找他談轉租的事,倒避免了一場口角官司,只是依她看來,劉方也撐不了多久,這不就上門找她商議買鴿子的事了嗎?

盛屏猜是因為他的親戚們養的鴿子太多了,積壓在手裡,賣不出去又要喂養著,這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而且用來做烤乳鴿的鴿子一旦超過一個月以後,肉質就沒那麼嫩了,烤出來味道自然不行,這也解釋了他們先前吃的他家店的那隻烤乳鴿的肉為什麼那麼柴。

只是盛屏幫不了他。

竹林的鴿子正式進入成熟期,每天都要下蛋,半個月就能孵化一批出來,現在每天大約能産出三十隻鴿子,隨著第一批乳鴿長成,後面的緊隨其後,不僅夠店裡用,甚至還略有盈餘。

劉方失望的走了。

盛屏沒時間同情他,她正在思考店鋪要怎麼樣改造,才能讓附近的居民把這裡當做一般飯館,願意帶家人、朋友來堂食。

最近加了幾個小菜和冷盤,堂食的人多了一點,可到底不是長久之計。

她思來想去最後落到了燒烤店的模式上,但真要那樣做了,難免喧賓奪主,倒是可以考慮在生意穩定以後,手頭有閑錢了,另找一家店鋪做燒烤店。

千頭萬縷總也定不下來,在焦慮之中,盛屏決定先把鴿子瓦罐湯端上桌。

立夏一過,氣溫上升,田地裡的水稻長勢良好,放眼望去一片青翠。

村裡開始採收大蒜,因為多是自家留種或自食,鮮少有多餘的能賣,盛屏的打算落了空,還好榮二叔家每年都會種上兩畝地的大蒜去鎮上換小麥。

盛屏知道以後,便買下了全部的大蒜。

把大蒜略微曬幹以後,三分之一做泡蒜,另外的全部用醋醃製,這些大蒜需要一個月的時間才能食用。

處理完大蒜,她轉頭上了別山,原想著採一些野菌跟乳鴿搭配做湯,可是山林裡的野菌許是過了時間,她並沒有采到太多,幸好家裡還有一些幹菌可以用。

為了乳鴿瓦罐湯能得到宣傳,盛屏把店門上的海報換成了一位孕婦喝湯的圖,旁邊寫著:乳鴿瓦罐湯,養身滋補好。

這是受一位顧客啟發産生的靈感。

一天一位中年婦人到店裡來,問起鴿子蛋,這個自然是有的,她要了二十個,而且還約定好每隔三天就要來拿一次。

這很好的解決了鴿舍鴿子蛋産能過剩的問題,所以盛屏在櫃臺前掛出了鴿子蛋可售的字樣。

婦人常來店裡,盛屏同她攀談起來,這才知道她家裡兩個兒媳婦懷了孕,但是她們身體又不大好,大夫說鴿子蛋養身好,於是她就來這裡買。

盛屏以為這是個好主意,就給乳鴿瓦罐湯也冠上了這個噱頭。

為了讓更多人接受這一宣傳主旨,她特意在每罐湯裡放兩顆紅棗、一小把幹菌,完全對準母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