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茶坊內設講就,雕樑畫棟,書畫掛了滿牆,大廳角落處放有梅蘭菊竹的盆栽,桌椅板凳刻有字畫,跑堂的小二也是一副書生打扮。

這裡倒不像是個歇腳吃飯的地方,更像是書齋會友的風雅之地。

然而在這般風雅之地,往來之人卻大多衣衫破舊,言語粗俗,端上桌的菜也是粗茶淡飯,不過是尋常的家常菜。

蔣鷺要了幾樣清淡的小炒,跟車夫在臨窗的桌上吃飯,車夫同他道,“這裡本來是個酒坊,後來朝廷不許釀酒,便改成了這個模樣。”

車夫說起來時,表情是說不出的嫌棄,似乎這裡的陳設很不能入他的眼。

蔣鷺能理解,內設再文雅與往來之人氣質不合,彼此融入不了,看著就古怪別扭。

夜裡蔣鷺沒有睡沉,一直警醒著,不過倒是他想多了,一夜過去,風平浪靜。

隔天下午,馬車經過盼西亭,原該順南而下,蔣鷺卻讓馬車改道往北邊走,此地往北走二十裡是百草村。

馬車把車停下來,同蔣鷺道,“小老爺,此去後可要折返往南?”

“自然是還要往南。”

“那便得加錢。”馬車笑眯眯的甩著手裡的鞭子,“來回各五文。”

僱車的銀錢早給了馬行,這時車夫說的加錢,是要進他自己的腰包。

蔣鷺看已經是午後,不好耽誤時辰,便掏了十個銅板給車夫。

車夫笑呵呵的接了,這才繼續趕車。

岷縣轄下五村、三鎮,由一條波浪江蜿蜒相連。

二十年前波浪江發了洪水,沿途幾個村鎮皆有受災,洪水退去,百姓依然各自安家。

但百草村所在之地卻依然被洪水佔據,村民不得已全部北遷,如今所在之地距離水源有些遠,十年前鑿了一條溪流引水,改善了用水情況,只是用水還是不太容易,田地也多為旱田。

這個時節正是豌豆成長之時,田地裡不少村民都埋頭拔草。

他們沒有種植水稻,一年的口糧都靠這一片片的豌豆和小麥,片刻也不敢鬆懈,家家戶戶都是天不亮扛著鋤頭帶著幹糧到田裡除草鬆土,天黑才慢慢往家裡趕,便是年關將至也沒有幾戶人敢鬆懈。

見村裡突然來了輛馬車,也只是抬頭望了望,然後就繼續手裡的活計。

蔣鷺在軍營時結識了兩位兄弟,兩人均是百草村的,只不過一個住村頭、一個住村尾。

車夫將馬車停在村口的枯井處,蔣鷺提著幾包油紙包的點心下馬往裡走了十來米,看見一戶簷下掛著江記乳鴿招牌的土矮房,抬手敲門。

門裡一時聽不到動靜,蔣鷺等了一會兒,再次敲門,裡面傳來怯生生的詢問,“誰呀?”

是個懵懂孩童的聲音。

“蔣鷺,來找江山青的。”

“這裡沒有江山青。”

蔣鷺正欲開口,門裡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不多時門從裡面開啟,一個國字臉絡腮胡的男子出現在門裡,眼裡帶著驚喜,“小蔣兄弟,你怎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