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佛門降法海亡(第1/3頁)
章節報錯
“南亞或者說印度次大陸,並沒有一個強勢的政權,土邦王國非常零散,有沒有可能透過外交的手段,讓他們併入到大唐帝國?”
李察對掌握情報的錦衣衛指揮使李二狗問道。
“回稟陛下,我曾經派遣過錦衣衛控制的線人,接觸過兩個土邦國王,但無一例外,線人都被斬殺了……
印度次大陸上的土邦王國,雖然國小民弱,但他們一個個十分膨脹,可謂是目中無人。
再加上他們那裡訊息閉塞,完全不關心印度次大陸以外的事務,他們甚至還以為印度次大陸北方只是一群生活在原始叢林中的異族。
臣認為,征服印度,必須動用武力。”
“印度次大陸地域廣袤,路況又十分糟糕,不利於大軍行進,若是動用武力的話,不知要征伐多久。
而且印度土邦互不統屬,無法一勞永逸解決大部分印度土邦的軍隊,估計征服印度將會是一場漫長的戰爭。”
李察皺眉沉聲道。
對如今的大唐帝國而言,打連火器都沒有的印度次大陸是穩贏的,難的是大軍機動力不足。
而且一片散沙的印度次大陸土邦,需要一個接一個去啃。
實際上,打大國也有好處,因為大國一般都會調動所有的力量,去打一場決定性會戰,會戰一旦輸了,全國的軍事實力都會遭到極大的削弱,剩下的大國城池甚至會望風而降。
打一地零碎的小國雖然穩贏,但小國的軍隊都是分散的,他們因為實力不足,不可能調動多少力量決戰,又不甘心投降滅國,就會據城而守。
而且因為不同小國之間訊息流通很慢,滅了一個小國下一個小國未必會服氣,還得接著打,這就需要漫長的時間去征伐。
戰爭時間延長,必然會讓大軍補給線出問題,畢竟大唐帝國如今打仗不再適用純粹的刀槍,火器已經成為主流,彈藥補給都需要從後方運輸。
為了保障前線大軍的武器彈藥不會短缺,必然需要打打停停,浪費大量的時間,甚至以年為計數單位!
戰爭拖延的時間久,自然就不能派遣太多的軍隊出征,否則會讓後勤壓力變得更大。
更何況,敵人也犯不著派遣大軍。
很快,李察就想好了既定戰略。
隨後,李察頒佈了一系列軍事調令。
六萬餘人的大唐護國軍和五萬多人的泰坦軍團,組成南征軍,開向印度次大陸。
這十一萬野戰部隊雖然不夠精銳,但對付一盤散沙的印度次大陸足夠了。
根據錦衣衛的線報,那些印度土邦王國,小一些的國家連一萬正規軍都拉不出來!
大一些的國家也就兩三萬正規軍,根本不可能是唐軍的對手。
只能說,印度次大陸沒有被大漢帝國吞併,多虧了泰坦地區的異族生活區域,讓漢人沒有意識到南方還有這麼一片弱小而富饒的土地。
印度次大陸是真的富裕,這裡氣候更加溫暖,有著大片適合耕種的大平原和衝擊平原,河流網路密集,完全可以開墾大片大片的農田。
這就是印度次大陸人口眾多的原因。
正因為印度次大陸足夠富裕,所以印度土邦王朝的擴張慾望都不強,他們有太多的賤民可以壓榨剝削,為啥要辛辛苦苦去打仗?
而且印度土邦王朝因為足夠有錢,修建了大量的堡壘城池,戰爭一起基本上就是對石頭城池硬啃,多少人命都不夠填的……
所以,征服印度次大陸的戰爭對大唐帝國而言雖然是穩贏的,但不光會耗費大量的時間,攻城略地過程中也會損失不少兵力,這就是李察不派遣夥伴士兵組成的軍團的原因。
定下南征印度的戰略後,具體操作自然有下面人去做,征伐印度可不需要李察御駕親征,哪怕那些統帥用打呆仗的方式,也能一路平推過去……
雙方的軍力差距太大了,也就不瞭解大唐帝國的印度土邦王朝會認為自己能贏。
唯獨讓李察感到遺憾的是,印度次大陸一個大國都沒有,至少在全面戰爭系統的認定中,沒有國家能達到地區性大國的標準。
這讓李察少了刷取奴役印記的機會。
翌日,李察的儀仗來到東都最大的火器工坊。
原本為賈士凱效命的火器天才趙士禎和趙士禎手下最出色的戴梓帶著一種火器工匠恭恭敬敬的迎接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