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歷1411年2月,也就是聖武元年2月,蒙古汗國正式宣佈加入大唐帝國,併入到大唐帝國的北亞大區中。

同時,原本漢地的北州和東洲都歸還。

漢地則被更名為唐漢大區。

李察則開始長期停留在東都辦公,大唐帝國的政治中心漸漸從中都轉移到東都這裡。

蒙古汗國併入大唐帝國後,亞洲聯盟的時代宣告終結。

獸人一族作為帝國朝廷的官方奴隸,開始流入各大礦區,只有毀滅軍團被留了下來。

毀滅軍團的獸人全部被奴隸印記控制,所以李察不擔心他們會造反。

鐵木真被李察控制後,在李察的要求下,鐵木真將草原上最後一批有過戰爭經驗的草原騎兵整合起來,在大唐帝國整編為蒙古騎兵軍團,共計三個騎兵師,大概三萬餘人規模。

大唐帝國的騎兵編制跟步兵編制一樣,並沒有縮減騎兵編制中的人員數量。

顯而易見的,這支蒙古騎兵軍團也都被李察洗腦了。

跟重灌騎兵為主體的近衛騎兵軍團不同,蒙古騎兵軍團是以輕騎兵為主力的騎兵軍團,主要任務也不是南征北戰,而是管控面積太大,人煙稀少的北亞大區。

這就是李察花費三萬餘枚奴隸印記建立蒙古騎兵軍團的用意。

畢竟,在機槍被髮明出來以前,草原民族因為遊牧文明生活方式,很難被農耕文明徹底同化,李察需要時刻保留一支絕對忠誠的騎兵部隊,在北亞大區的草原上震懾。

因此,這三個蒙古騎兵師並不是純粹的軍事單位,每一個騎兵師身邊都圍繞著數量多出十幾倍的普通牧民,這些牧民不光是蒙古騎兵師官兵的親卷,同樣也是提供後勤補給的保障。

理所當然的,這些牧民能享受北亞大區最肥美的草原。

李察給鐵木真冊封為世襲罔替的成吉思汗,看這個名字就知道是按照草原民族的習俗冊封的。

當然,李察這麼做也有私心作祟,他體驗到了自己凌駕在成吉思汗頭上的快樂,只不過這個快樂只有李察自己明白。

在這個世界的眾人眼裡,成吉思汗這個名號被髮明出來的時候,就位於大唐皇帝之下,跟賈士凱這個魏王是平級的。

讓世人感嘆的是,賈士凱這個曾經的大漢帝國權臣,並沒有跟退位的光命帝一樣成為坐吃等死的閒散王爺,而是重新得到了重用。

李察擁有奴隸印記來控制人心,自然不會放過人才。

賈士凱能憑藉一己之力成為大漢帝國有名的權臣,能力是母庸置疑的,跟光命帝那個傀儡皇帝能比?

所以,光命帝退位後,只能當混吃等死的閒散王爺,賈士凱卻得到了一枚奴隸印記,入主大唐帝國的內閣!

如今,大唐帝國的內閣增加了兩個位子,魏王賈士凱和成吉思汗鐵木真都加入到大唐帝國的內閣中。

內閣就是大唐帝國的權力核心!

不過,成吉思汗鐵木真只是掛個名頭,他的主要職務是帶領蒙古騎兵軍團在北亞大區駐紮。

除此之外,賈士凱原本的嫡系部隊,從中挑選了老兵精銳,組建了兩個野戰師,併入到近衛步兵軍團中。

同時,消耗了李察兩萬枚奴隸印記。

至此,李察的六萬枚奴隸印記,三萬給了蒙古騎兵軍團,兩萬給了賈士凱的嫡系精銳,剩下一萬則用來控制異族部落首領、原本的漢人官僚集團、蒙古部落首領。

一番整編下來,大唐帝國的兵力再創新高。

其中,全員由夥伴士兵組成的軍團分別是三萬規模的蒙古騎兵軍團,三萬規模的近衛騎兵軍團,五萬規模的近衛步兵軍團,四萬規模的獸人組成的毀滅軍團。

像是御林軍、巾幗鐵衛、錦衣衛等加一起才小几千人夥伴的部隊就不計算了。

擺在明面上的夥伴野戰部隊總兵力高達15萬人之眾!

要知道,李察所有的夥伴才17萬出頭。

由夥伴高官控制的常規野戰部隊則由異族組成的泰坦軍團,五萬人規模。

還有大唐護國軍,六萬人規模。

自從上次大唐護國軍整編後,由於財政問題,李察一直沒有對其進行補充,畢竟夥伴士兵組成的隊伍擴編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