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人口遷徙要麼就是因為戰亂不得不遷徙,要麼就是某些地方的人口太少了,需要遷徙人口過去開發.

大唐的這幾次人口遷徙卻不是這兩種,只是為了往新佔領的地方摻沙子.

就拿高原來說,大唐新佔的地方很多是原蘇比國的,這個國家和中原好歹是有不少交流的,對打敗將他們滅國的吐蕃人的大唐也沒什麼太大的敵意,但總歸這裡的人沒有接受過漢人的統治.

所以像這種漢人影響很空白的地方,往裡邊移民是必然的事情,不然如果還是和以前一樣,高原人就是高原人,那他們永遠對漢人政權都不會有歸屬感.

更別說還有不少佔領的地方是吐蕃的固有勢力範圍,那裡的人都是根深蒂固的吐蕃人族群,這樣的人如果不往裡摻點沙子,弄點漢民,搞不好天天會謀算著造反,把漢人趕出高原去.

所以大唐除了派和尚藉著弘揚佛法的機會正面宣傳大唐的美好,漢人的友善,還要把大唐治下的百姓遷徙進去.

不光是漢人,還有其他民族的,比如撩人,羌人,還有一些遷徙到隴南的突厥人.

遷徙的民族越多,沙子摻的就越好,因為民族多了聚合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低.

至於說武元慶擔心會鬧起亂子來,主要是除了漢民,撩人,羌人突厥人都比較彪悍,說直白點就是腦子沒那麼夠用,彪呼呼的容易惹事.

說起來能支援多地進行百姓遷移,得要多虧了大唐自建國後的休養生息.

要不是這幾年戰爭並不多,各地發展都非常平穩,經濟復甦,自然災害也相對的比隋末少了很多,讓百姓們生活都比以前富足,人口也越來越多,想遷徙漢民到草原,高原還真不是容易實現的事情.

隋煬帝大業五年時候,全國人口八百九十多萬戶,約四千六百多萬人,經過三次征討高句麗,隋末群雄亂戰,人口、戶口驟減.到了大唐建立,武德年間,僅於兩百多萬戶.當然這個肯定是有水分的,因為逃民沒有登記在冊的隱居山間的還有很多的,還有世家大族隱匿的人口也有很多,這是為了逃稅.

所以大體來算,武德年間人口應該在不到三百萬戶,一千多萬人.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尤其是貞觀這十年間,大唐人口有了長足的增長.

這時候的人口增長可不像後世受計劃生育影響的那種人口增長.

這時候晚上是沒有娛樂活動的,百姓還大都有夜盲症,天色一暗就看不清楚東西了,所以一到晚上就不出門了.

不出門能幹嗎,睡覺吧,哪裡能睡那麼長時間,當然就嘿咻嘿咻過過夫妻生活了,又沒有什麼避孕措施,當然這時候的人們也不會避孕的,誰都知道開枝散葉是孝道的體現,沒聽說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至於說養不起,誰管那麼多,生下來再說.於是孩子就一個一個出生了.

想想吧,連皇帝都是這樣的,長孫從六一九年也就是大唐剛建立後生下長子李承乾開始,這麼些年就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了.

普通百姓怎麼也不會比長孫差了吧,所以這麼些年來,每戶生五六個是絕對不成問題的,然後夭折機率很高,去掉一半,每戶也起碼增加兩三個孩子了.

於是就有了人口紅利可以享受.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

有人可能會說,二十年間,生下的孩子都還是小孩,怎麼能算到勞動人口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