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日子要不好過了(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元慶整天在家裡過著襄城摸摸大,子瑜啪啪啪的日子,鑽在溫柔鄉里捨不得出來。
外邊則是鬧哄哄的抓著蝗蟲,救著災,順便還君臣之間鬥鬥法,同僚之間結個盟啊,使個拌啊什麼的,好不熱鬧。
然後李世民針對世家的第二板斧劈了出來。
“什麼,科舉考試”
一眾大臣大眼瞪小眼,有的是不知道科舉是什麼玩意,比如程咬金,尉遲恭之流的,有的是知道科舉,但不知道皇帝是什麼意思的。
“科舉考試是一種人才的選拔方式,顧名思義就是透過考應試之人的文采,經史這些學識,然後擇優而取讓他們入朝為官的制度”李世民肅聲道。
大臣中有不少人是參加過隋朝考試的,像中書令房玄齡,中書侍郎溫彥博,大理寺少卿孫伏伽,孫伏伽還是有史可考的第一個狀元呢。而就算沒參加過考試,很多文官對這個也是有所瞭解的。
像房玄齡,人家都是十八歲的時候就在隋朝中過進士的學霸,對科舉這檔子事瞭解的不要太詳細了。
隨著李世民的解釋,房玄齡發現皇帝想要推行的科舉考試好像比隋朝隋煬帝那時候搞得要複雜的多,不過要是真的能夠推行下去的話好處那也是多多多多多的。
隋朝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
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叫試策。
隋朝的時候科舉考試還很原始,很亂,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際上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
要是沒有官員推薦,你就能耐再大,都沒資格去考試的。
而李世民這次直接就準備讓天下學子可以‘投牒自進“也就是說可以自己報名參加。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考試及第或黜落必須透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朝廷會定時安排考試,學子士人定期赴試。
而這三點也是成熟的科舉制度和早期的原始的那種混亂科舉最根本的區別之處。
按正常歷史上的走向說的話,唐朝時候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但這個時空有武元慶毫無道理的穿越出現,並且在李世民還沒有科舉想法的時候就搶先一步把科舉的概念閒扯淡一般的灌輸給了他,而武元慶又是來自後世的,自然知道這學問不分高低,什麼科目都要有,什麼科目都能有大用處的。
自然不會說只考明經,進士兩科。非但不如此,還特別灌輸給皇帝一個概念就是像明法科這種取的人才對大唐的律法建設是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的。
不但可以讓大唐的律法更完善,而且有這些深悉法律條文的人存在於官府,審理判罰案件特更加公平,公正,可以大幅度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
這樣一來,大唐官府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也更高,更能幫助朝廷凝聚人心,極大的有利於皇帝的統治。
而明算科基本屬於自然科學,試《九章律》、《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者為及格;試《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及格。又試《綴術》七條,《輯古》三條,十通六為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