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只是李世民心裡琢磨的,實際上就算以後製作書籍簡單了,沒有了世家門閥存在的土壤,皇帝依然是忌憚的很多。

只不過那時候世家門閥變成了以科考同年,或者地域,或者理想等形成的黨派而已。以後的各種黨爭,皇帝還不是也一樣的忌憚不已,束手無策。

不管怎麼說吧,李世民在這一刻是激動壞了。在看到武元慶肯定的點頭後,李世民直接把撕書這個事情拋到了九霄雲外去了,直接宣佈了散朝。

然後喊著武元慶回了立政殿,未來的翁婿兩人湊在一塊嘀嘀咕咕交流了半天,然後李世民就直接下旨了,命武元慶主管一切造紙,印刷事宜,且命孔穎達,岑文字,張亮三個從旁輔助。

聖旨一下,滿朝文武全部譁然。

前一刻,這些人才彈劾武元慶要治他的重罪,結果被彈劾的人屁事沒有,反而彈劾的人轉眼成了人家的手下,要被人家管著,這還不由著給小鞋穿啊。

這尼瑪報復來的也太快了吧,還是皇帝幫著一起報復的,太沒天理了。

感慨著世事無常,孔穎達三個人卻也不得不苦逼的找武元慶報道去了。

話說,武元慶準備怎麼讓書籍製作變得簡單呢?

這個事情後世人基本都知道,事關書籍製作重要的就是兩點,一個就是紙張,第二個就是印刷。

紙張,唐朝的紙張製作已經相當的高水平,高質量了,可惜的就是產量不高,所以紙張的價格過於昂貴,這就使得書籍的成本也變得極為昂貴。

所以,武元慶要想把製作書籍變得簡單,變得讓更多的人可以買的到買的起,就必須要把紙張的製作簡化,或者說把製作紙張的成本降低才行。

造紙術具體什麼時候發明的沒有太過詳細的考證,不過一般人們認為造紙術發明於西漢年間,而東漢的蔡倫則是改進了造紙術。

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製造出了紙,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也從而使得紙張開始普及,人們記載東西的工具也從竹簡變成了紙書。

造紙基本是四個步驟,第一是原料的分離,第二是打漿,第三是抄造,第四是乾燥。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後世,在溼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

武元慶沒穿越前那會,他有個朋友是安徽人,喜好書法,然後整天沒事就鋪著宣紙在那寫寫寫。

武元慶還納悶宣紙辣麼貴他咋光寫大字噻,太糟蹋了吧。

但一直也沒問過他,後來到他家玩,才知道他老子就是做宣紙的,賣宣紙的,他家的手工作坊武元慶還進去詳細的參觀過,所以他對製作紙的流程很熟悉,並且還知道人家制作宣紙需要的一些配料,像什麼加礬、加膠、塗粉,漂白這些都還有挺深的印象。

除了會的這麼點工藝秘方外,武元慶最大的依仗是他會製造機械。

製作紙張最難得一點在唐代這時候來說應該是第二部,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這玩意沒有機械,純靠手工人力來幹那是既費時又費力,效率低的不要不要的。

但這一點對於武元慶來說卻不很難,雖然做不成什麼蒸汽的,電力的,用油的機械,但這時候水力器械還是可以搞搞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