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散步(下)(第2/2頁)
章節報錯
“拍《蘇州橋》的時候,有很多戲份在美國取景拍攝,當時需要一個在本地的外聯助理。美國這方面制度性的東西很完善,中國劇組去很容易越界,比如在當地臨時聘的工作人員的工時、加班費等等,還有涉及到在公共場所甚至要封路一類需要跟多環節溝通的,一般都會請當地的商會,電影學院院的學生或者比較有門路的華人機構、人士來坐鎮幫忙。我就是找去跑腿的學生。”
“然後大展拳腳,力壓一眾有門路的華人,撬開了李導的心房?”
齊藍沒好氣地斜了她一眼。
這也是個不常見的表情。
“李導是個”,他斟酌了一番用詞,“很突發奇想的藝術家。”
“嗯哼,看得出”,言青川在一邊涼涼地說,“喜歡給人出題,師徒倆差不多。”
他手從頭上拿開,頭髮照原樣搭回了前額,大概是放棄了,隨便胡擼一下,遞給她一個無奈的眼神,“有很多突然開的腦洞,也不知道能不能實現,或者那些素材拍了用不用得上,總之老頭想到的畫面,就一定要實現”,說到這裡,大概是回憶起好笑的細節,齊藍眼角牽出好看的細蚊,“那些有門路的華人不能隨時扔下手裡的事情待命,有些吃力不討好的溝通,也不一定願意幫忙,只能可著我一個人用。大概是辦成了幾件事,老頭髮現我好使,就更放飛了。而且後來”,他越說越輕鬆,“他發現我們拐著彎地有共同的聯絡,他一個多年的老友是我家的世交,你知道中國的長輩都會說,不要特殊照顧,就是要鍛鍊他,給他機會多磨練,別客氣”,最後幾句話是專門“扯嗓子”喊出來的,“老李這人就真的不客氣,你說氣人不氣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氣人”,言青川重重附和。
大概是附和得太不假思索,齊藍多看了她兩眼。
“美國的戲份拍完了,他問我要不要跟他回去把《蘇州橋》跟完。他知道我是打算回國的,我學影視製片,老李覺得美國學的那套根本沒用,讓我回去見識見識。我不可能放過這個機會。”
“但他沒想到把你帶回來了,你卻沒選擇跟他幹?”
“哈哈哈,是,氣得夠嗆”,齊藍感慨,“李導本意也是給我機會,跟著他能做的是能認識的人,肯定比自己單打獨鬥強,有他背書,我可以走得很順。後來我離開去做藝人經紀,他覺得是我吃不了苦,寧願去,額,用他的話說就是,拉皮條。”
言青川失笑,“老頭說話還挺犀利。”
“但其實他有他的經驗侷限性。在他藝術生命盛年的時候,環境還是人情關係大於制度,但我跟著他回來後看到的,是逐漸規範化的市場,有很多可比照好萊塢電影電視產業的部分。比如從caa的高階經紀人轉到幾大做製片的例子,比比皆是,是個比較成熟的晉升通道。國內剛起步,不夠完善罷了,但反而機會更多。”
“這些你當時跟李導溝透過嗎?”
“簡單聊過,但一方面還沒幹出成績,沒法用事實說話”,說完這句,齊藍不知道言青川為什麼突然笑了,但看她不打算解釋的樣子,才略帶疑惑地繼續說,“他會礙於自己的固有認知,和在情緒上而不肯聽信,另一方面,這是捷徑,不如跟著他一個一個電影專案做下來踏實,他不喜歡走捷徑的人,而我的選擇確實是走捷徑。”
“不要這麼說”,言青川察覺到突然彌散起的傷感意味,“人和人,時代和時代都是不一樣的,你只是擁有了先進的理念和更符合當下的視野,並沒有背棄了誰。”
齊藍驚訝地看她,眼神裡有明亮的光。
“對,我沒有背棄什麼,只是找了一條更適配目標的路徑而已。”
言青川想起他說過的“目標”。
“那你們什麼時候開始破冰的?”
“廣笙拿獎之後?”,他想了想,“我給他發訊息,告訴他這個劇裡面有多少我的策劃,才能成了現在的面貌,而不是一個簡單的無腦劇。繼續重申我對現在行業的觀察之類的吧。他其實早消氣了,心軟得很,就等我我給臺階下呢。”
“但你為什麼一早就決定要回國,明明華裔力量在好萊塢正越來越好”,言青川揮了揮手,“就我採訪接觸到的,不止有導演,華裔三傑、女華裔三傑這些,製片人高管也不少,《摘金奇緣》成功了一次,一定就有大量的下一次。”
“我就猜到你會問”,他又露出七八歲孩童式的得意。
“所以你打算恩賜我一個答案嗎?”
“哈哈哈哈”,齊藍再次暢快起來,“現在不就是最好的答案嗎?”
喜歡拍封面的女編輯請大家收藏:()拍封面的女編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