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組建越軍炮兵部隊
章節報錯
1953年冬至1954年春印度支那戰場態勢圖
亟待建設的越南炮兵
披著一身硝煙,韋國清、梅嘉生率領中國軍事顧問們從越南西北返回中央根據地。
一路上,韋國清和梅嘉生交談最多的,就是下一個旱季該怎麼打。韋國清和梅嘉生覺得,西北戰役確實打得不錯,但是那産沒有拿下來又實在惋惜。他們認為,那産之戰之所以沒打出好結果,除了情報不準,不知道法軍迅速增兵以外,最突出的問題是越軍在長途奔襲作戰中沒有裝備重武器,結果在那産之戰中,越軍炮火打不著法軍縱深陣地上的大炮,法軍遠射程火炮卻能夠自如地壓制越軍火力。上寮戰役沒有這樣的問題,雙方都在行進中作戰,越軍打得就比較好。那産作戰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法國空軍威脅太大,越軍在白天幾乎不能進行連、營規模的運動和作戰。
回到越北駐地,中國顧問們總結經驗時都說,以越軍目前的戰力還無法攻克法軍的集團據點,法軍在今後的戰鬥中有可能利用空中優勢,反複使用集團據點的戰法。在下一個旱季作戰中,如何採用攻堅戰術打破法軍的叢集據點,將是越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中國軍事顧問團建議:
1.加強炮兵建設,向中共中央軍委報告,在中國境內加快為越軍裝備和訓練105榴彈炮、37毫米口徑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部隊,大大加強越軍的炮兵。
2.提高部隊軍事素質,加強攻堅戰術的訓練,為越軍部隊編寫攻堅戰戰術教材。
1953年5月下旬,韋國清多次召集軍事顧問研究和佈置編寫教材。他指出,現在編寫的教材不但要解決現實作戰問題,而且要為今後攻堅戰打下紮實的基礎。編寫教材和部隊訓練要多花時間,要扭轉部隊不願意做工事的思想,學會大力構築工事和土工作業,構築進攻陣地,學會修築道路和囤積糧草、彈藥,學會用炮火控制敵人的機場,壓制敵人的火炮陣地。
武元甲和黃文泰等非常同意中國顧問的意見。
6月,越軍總部和各戰略機動師負責人,以及中國軍事顧問組成教材編審委員會,編寫的教材主要以那産為假想目標,包括從單兵到連、營、團的攻擊戰術。在這次軍事教材的編寫中,韋國清、梅嘉生有了一個得力助手——新任越軍作戰局顧問茹夫一。
茹夫一是從朝鮮戰場調來的。他是山西人,生於1916年,1931年才15歲就投身楊虎城的第17路軍。作為楊虎城衛隊計程車兵,他是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親身經歷者。次年抗戰爆發時西北軍已經分裂,茹夫一來到延安進入抗大學習,後編入抗大一分校挺進山東。在八路軍中,茹夫一先後擔任營長、團參謀長。抗戰勝利後他進入東北,經歷了堅持南滿根據地的艱苦戰鬥。之後,他升任師參謀長,並參加了遼沈戰役,朝鮮戰爭爆發時他是第42軍第125師副師長。
茹夫一所在部隊最先投入抗美援朝戰爭。他率部一路向南,最早進入平壤。第三次戰役後,茹夫一到朝鮮人民軍前線指揮部擔任聯絡代表,與人民軍的許多高階指揮員都很熟悉。第五次戰役後,茹夫一到一支中朝偵察部隊合編的“聯合支隊”擔任副支隊長,準備越過戰線深入敵後作戰。此後這項任務取消,他又轉入另一支部隊進行反空降準備。
1953年4月,茹夫一接到志願軍總部的電報,要他去越南當顧問。茹夫一與志願軍參謀長解方很熟悉,當面問他:是不是你要我去越南的?解方回答,是組織上研究決定的。[1]
茹夫一富有作戰經驗,文化素養高,還有與友軍合作的經驗,要他去越南顯然是慧眼識珠的結果。
茹夫一一行七人,於5月19日晚進入越南,22日到達顧問團所在地“竹林大廈”,開始履行新的任務。
6月底,韋國清、梅嘉生分別回國休假,中國軍事顧問團由羅貴波總負責,教材編寫和訓練越軍幹部的緊張工作由茹夫一主持。
越軍作戰局顧問茹夫一右)和越軍第312師師長黎仲迅在抗法戰爭中
這時,廣西省委副書記喬曉光奉命入越,擔任中國政治顧問團副團長。
喬曉光,原名喬金亭,1918年5月生,河北廣宗縣人。喬曉光1932年就讀於邢臺的河北省立第四師範,1934年入黨,兩年後參加東北軍學兵隊,西安事變後曾任東北軍騎兵第10師中共支部書記,抗戰爆發後回到冀南進行武裝鬥爭,曾任冀魯豫十分割槽地委書記兼軍分割槽政委。新中國成立後,喬曉光擔任過湖南常德地委書記。1951年,喬曉光到廣西,先後任省委組織部部長、省委秘書長和省委副書記。
喬曉光接受命令後入越與羅貴波會面。此前他和羅貴波並不熟悉,是越法戰爭把他們會聚到一起,從此成為戰友和朋友。當喬曉光和羅貴波會面之際,遠東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
[1]1998年7月4日,作者在成都訪問茹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