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月14日至1952年2月23日,和平戰役示意圖

雨季整訓

雨季中的印度支那戰場是平靜的,直到1951年9月底,越法雙方主力都按兵不動,各自秣馬厲兵,等待下一個旱季的到來。

雨季裡,越軍組建了更多的正規軍。1951年初,中國軍事顧問團協助越南總軍委起草了《建設主力部隊方案》,編制了裝備計劃。在越軍已編成第04師的基礎上,1951年5月,由中國提供武器裝備,越軍組建了第16師兩個步兵師。文進勇任第320師師長,主要活動在紅河三角洲南部邊緣,伺機向紅河三角洲腹地滲透;第316師是在原第174獨立團基礎上組建的,是由越南總軍委直接掌握的又一個戰略機動師,黎廣波任師長,朱輝珉任政委。同時,越軍組建了擁有兩個榴彈炮團、一個山炮團和一個工兵團的第351工炮師,師首長範玉茂,竇金波擔任該師顧問。第351工炮師組建後,兩個榴彈炮團分批進入中國境內接受裝備和訓練。至此,在短短的一年裡,胡志明的領導下已經有了五個步兵師和一個炮兵師的正規軍。這六個師,以及於1951年底在越南中部戰場組建的第325師,構成了越南抗法戰爭中決定戰局的基本軍事力量。

為提高越軍正規化的水平,由梅嘉生主持,軍事顧問團為越軍起草了《戰鬥條令》《佇列條令》和《內務條令》,經越軍總軍委討論透過後頒發全軍執行。

這段時間韋國清身體不好。在3月間的東北戰役期間,韋國清日夜思考作戰問題,突有一日天旋地轉,頭痛劇烈,臥床休息時忍不住呻吟。隨行軍醫不能確診,不敢下藥,只得緊急電招軍事顧問團首席軍醫林均才前來。林醫生趕到後確診為用腦過度,導致大腦皮層失調,及時用鎮靜劑,使韋國清安睡了一夜,症狀才大大緩解。但此後韋國清頭痛頭暈病時發,深感痛苦。

雨季到來後戰事已緩,韋國清向中共中央軍委要求回國述職和治病,得到批準後於1951年7月上旬回國治療。他回國後告訴許其倩,有一次他在越北根據地嘔吐,吐得很厲害,難受極了,站都站不起來。

韋國清回國期間,梅嘉生主持軍事顧問團日常事務,幫助越軍舉辦了多次軍事幹部短期集訓班,並組織各主力師進行軍事整訓。訓練大綱和教材均由軍事顧問團主持編寫。

這次雨季整訓主要以戰術訓練為重點,幫助越軍指戰員總結以往戰役、戰鬥的經驗,著重解決夜戰、近戰、防空和防炮的戰術和技術問題。當年秋,梅嘉生也回國治病,軍事顧問團由羅貴波、鄧逸凡主持。8月21日至30日,接受中國顧問團建議,越軍總軍委召開了全軍第一次宣傳教育工作會議,制定了政治教育制度,這也是越軍第一次進行全軍規模的思想整訓。

在越北山林裡,越軍積極地治療傷員、補充裝備,一批批基層指揮員被送往中國雲南和廣西接受訓練。在雲南滇中地區的宜良鳳鳴村,由黎鐵雄任校長、陳子平任政委的越南陸軍學校早在1950年8月就在一灣碧水的程海邊開課了。在雲南當地,這所軍校的對外稱呼為“雲南軍區特科學校”,第一任中國顧問是張興華。從當年起至1954年6月,這所“特科學校”訓練了來自越南的八期學員,共8000餘人。[1]

[1]1989年9月28日,作者在濟南訪問當年任職“特科學校”的馬達衛。

塔西尼訪美商議擴大援助規模

越軍積極備戰,塔西尼也沒有閑著。

中國軍事顧問在協助越盟作戰,對這個情報塔西尼早就堅信不疑。但是,中國顧問由哪些人組成?在越軍哪些級別上工作?他們的到來使越軍在戰略、戰役,以及戰術上發生了哪些變化?如此等等,對塔西尼始終是個謎。他深感氣憤的是,直到他最後離開越南,手下的情報部門也未能提供關於中國顧問的確切情報。

塔西尼意識到,即使在紅河三角洲地區,如果一味死守,最終還是逃不脫潰敗的結局。要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必須仰仗進攻。寧平戰役的硝煙剛剛散去,他就在為下一次戰役做準備了。

在雨季裡,法軍集中兵力,在紅河三角洲反複清剿,意在摧毀滲入三角洲建立遊擊區的越軍,鞏固防禦體系。戰至10月初,塔西尼摧毀了紅河三角洲內將近90越盟遊擊根據地,穩住了陣腳。

塔西尼認為,下一步就該輪到他實施反擊了。1951年9月中旬,為爭取更多的美國軍援,因失去兒子而臂纏黑紗的塔西尼訪問美國。他於14日到達華盛頓的當天就先後會見了美國總統杜魯門和國務卿艾奇遜。

這天中午見到杜魯門,塔西尼闡述了自己的重要觀點:“對美國來說,印度支那戰爭和朝鮮戰爭是同一場戰爭,都是為了防止蘇聯的勢力向亞洲滲透,所以美國應該更加積極地援助法國。”

杜魯門明確表示了美國將支援法國遠徵軍的意向,他說:“我們不能讓印度支那落到敵人手裡去。”[1]

下午,塔西尼和艾奇遜進行了實質性會談。塔西尼對艾奇遜說,如果沒有中國援助的話,他有可能在一兩年內打垮越軍,但是現在這話就很難說了。他對艾奇遜說,在越南對面的中國邊境地區,大約有六至八個師,約12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中國軍隊隨時可以奉命入越作戰,如果這樣的話,“可能造成災難性的結果”。可是塔西尼又說,他估計中國軍隊暫時不會進入越南境內作戰,這使他有可能搶先擊敗越軍。

艾奇遜告訴塔西尼,他對印度支那的軍事形勢並不怎麼清楚,但是美國會向塔西尼的部隊提供軍事後勤援助,細節問題可以到五角大樓去談。艾奇遜接著談到了朝鮮戰爭和印度支那戰爭的相互關系,他告訴塔西尼,朝鮮戰爭已經出現了長期化的苗頭,一時打不完。這場戰爭直接影響著美國的印度支那政策。

1951年9月20日,在五角大樓,塔西尼和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勞微特會談。塔西尼告訴勞微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曾和蘇聯的朱可夫元帥會晤,朱可夫對他說,蘇聯要等15年時間才能打下一場戰爭,因為蘇聯在這次世界大戰中青年人的傷亡太大了。塔西尼對勞微特說,這就是一個機會,“美國現在就該決定要不要亞洲。要,就必須給我援助”。

勞微特說,美國會幫助塔西尼,但是國會還沒有批準1952年度的軍事預算。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你們的戰爭舞臺也是美國的,但是美國的戰爭舞臺不止一個”。

塔西尼打斷了勞微特的話,說,昨天晚上他看到了美國國務院的檔案,檔案上說了,要給予印度支那法國遠徵軍以援助。塔西尼說,這種援助是重要的。在今年5月,法軍對越軍作戰已經取得了戰術成果,但法軍的彈藥也打得差不多了。當法軍在寧平擊退越軍進攻以後,本來出現了一個很好的反擊機會,但是法軍的大炮只剩下6000來發炮彈了,實在無力實施反擊,未能擴大戰果。塔西尼說:“部下一定抱怨說,這是因為塔西尼失去了兒子而缺乏進攻精神。可是我怎麼能把真相說出來呢?”

勞微特說,美國將盡力使塔西尼滿意,但是不能認為所有要求都會滿足,因為美國對朝鮮戰爭的重視畢竟要高於印度支那。

塔西尼不滿意了,說:“如果你失去了朝鮮,並不會失去整個亞洲;可要是失去了印度支那,亞洲就必失無疑。越南北部是東南亞的關鍵地區,如果失去了東南亞,印度支那也會像一堆幹柴那樣燒起來。”

緊張訪問了一番,塔西尼沒有使美方全面接受他的觀點,但在催促美國擴大軍援規模、加快軍援速度上取得了成果。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柯林斯認同塔西尼的看法,1951年上半年,出於種種原因,美國沒有完成預定的對印度支那軍援計劃。在下半年,美國要加緊援助塔西尼。

果然,從塔西尼訪美當月到1952年2月的半年中,印度支那法軍從美國總共收到了100萬發子彈和炮彈、650輛裝甲車、200架直升機、1.4萬挺門)自動武器。[2]

1951年9月25日,塔西尼結束訪美回到法國,在巴黎稍作停頓,即於10月19日返回西貢。

不久,塔西尼認為形勢轉而對法軍有利了。首先是法軍在印度支那的總兵力已經從1950年12月的23.9萬人其中歐非軍11.7萬人)增加到1951年12月的萬人);第二,在1951年上半年的三次戰役中法軍在戰術上佔了優勢,已經從一連串的失敗中振作了起來。從政治角度來看,法軍現在需要打一個像樣子的進攻戰。如果打得好,一來可以向法國國會表明印度支那局勢還在法軍掌控之中,這將有助於國會對戰爭預算的批準;二是可以向美國表明,印度支那法軍仍然有戰鬥力,值得繼續予以援助。

在此之前,塔西尼日益感覺到,美國將軍們對印度支那戰局的發展越來越缺乏信心,但如果法軍沒有美國軍援的話,這場戰爭無論如何也是打不下去的。塔西尼私下透露過,打到最後,印度支那的結局可能會以談判來告終。如果下一次戰役打好了,會給法國帶來談判桌上的有利態勢。

[1]vietnaentation and hue 1,ne york 1979.p.371.

[2]ronad h.spector,advice and support:the ear~1960.ashington dc 1983.

義路之戰與和平戰役

制訂作戰計劃的時候,塔西尼認為最終的抉擇應該有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有一定的政治戰略意義,二是作戰遠端距離不能太遠,要便於法軍空軍和艦隊裝備的支援,法軍出擊的最遠點應在塔西尼防線以外40公裡到48公裡之間。這樣,就有三個打擊目標可供選擇。一是南出紅河三角洲,掃蕩塔西尼防線以南大約50公裡的清化。那裡靠近北部灣,是越軍控制下的著名産糧區;二是進攻太原,那裡是越軍最穩固的中心根據地城鎮,佔領了那裡就能夠直接威脅對手的最高首腦機關,以及一些小型軍工廠。不過太原也是最難打的地方,法軍已在那個方向失敗過多次。第三個打擊目標就是和平了。

和平是越南和平省的省會,位於河內以西偏南大約70公裡,距離塔西尼防線西端大約40公裡,是芒族聚居區,也是越軍在國土蜂腰部北部根據地通往西部和北部的交通要道,6號公路可通達這裡。如果佔領了和平,就可以切斷越軍第3聯區與中央根據地的聯系。從軍事地形上說,和平正北,黑水河南北垂直而下,江中可通小型艦艇,江西是群山,江東是逐漸平緩的丘陵。在和平以東,就是東西向的6號公路。法軍如果佔領了和平,有可能鞏固黑水河以東、6號公路以北的三角地帶。要是沿黑水河和6號公路構築起堅固的可以相互支援的堡壘,就有可能使塔西尼防線向前推出,使紅河三角洲得到穩固。經過再三權衡,塔西尼決定進佔和平。

塔西尼認為越軍的後勤保障能力薄弱。他透過計算發現,越軍每進行一次戰役進攻,都需要兩個月左右建立後勤基地。例如,從邊界戰役到紅河中游戰役是兩個月,再到東北戰役是兩個半月,從那以後到發動寧平戰役又是兩個月。如果戰役時間長於一個半月,越軍就可能因為後勤接濟不上而退兵。因此,他決心把這個戰役延續得長一些。在研究最新戰報的時候,塔西尼感到有些驚異的是,越軍居然搶先一步動手了,而且把作戰位置選在了他最不願意的西北方向。

1951年9月中旬,按照武元甲的命令,黎仲迅率第312師向越南西北方向開進,向西北地區的門戶義路發起攻擊。武元甲的意圖是,使用一個師開啟西北地區的大門,殲滅敵人部分有生力量,為5~6月間參加寧平戰役的部隊繼續休整贏得時間,為爾後的進軍鋪平道路。根據作戰計劃,越南地方政府從四個省緊急抽調了5000餘民工為第312師運送糧食和彈藥。

9月212師各團在富壽境內渡過紅河,翻山越嶺向義路前進。29日,第312師從三面包圍了義路。10月2日傍晚,第312師以兩個團向義路——泰族聚居的城鎮——發起攻擊。越軍初戰不順手,進攻部隊意外地遭受當地泰族武裝的抵抗,一連兩個晚上沒有打下來。

此時塔西尼正在美國,他的副司令沙朗將軍得知義路戰鬥打響後決心立即增援。鑒於義路在河內以西145公裡之外,沙朗命令使用空降兵打退越軍。10月3日午後,法軍向義路西北19公裡處的嘉會空投了兩個傘兵營,對越軍第209團側後展開攻擊。次日,法軍又向那裡空投了兩個營的兵力。越軍攻堅不利,發現腹背受敵,於10月10日結束戰鬥撤回越北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