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調整戰役方向(第2/4頁)
章節報錯
在陳賡面前,武元甲表示他自己對即將到來的戰鬥尚無成熟的意見。
武元甲與陳賡的默契
武元甲,1913年生於越南中部廣平省安社農村,那是北緯17度線以北越南最窮困的地方之一。武元甲的父親是個鄉村知識分子,熟悉儒家經典,參加過抗法鬥爭。武元甲12歲開始上學,13歲參加了地下組織“新越革命黨”。16歲時,武元甲進入法國人在順化市開辦的國立大學,兩年後的1930年因參加農民運動和學生罷課被學校開除。這期間武元甲曾被捕入獄,在獄中數月發奮讀書。出獄後,他來到河內,寄居在教授鄧太梅家裡,就讀於河內大學法律系。在河內大學,他認識了越南革命的重要領導人長徵。
1936年,法國民主運動的發展使海外殖民地可以自由出版報紙。1937年,法國共産黨派代表來到越南,幫助雖然已經成立但是組織渙散的印度支那共産黨發展和健全組織,武元甲在此時加入印支共。也在這時,武元甲認識了日後越南的重要領導人範文同。
同年,武元甲獲得法學學士學位。他的法律學成績一般,但是政治經濟學成績十分出色,遂決定繼續求學。但這時父母已經無力供他上學了。雖然鄧太梅教授繼續供他住宿,但武元甲必須掙錢。他找到了一個中學歷史教師的職業,一邊教書一邊繼續學習,直到1938年獲得另一個學位。獲得學位後武元甲結婚,夫人也投身於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1939年底,越南殖民地形勢緊張,武元甲帶著妻子回到自己的家鄉。不久,在殖民者的搜捕中,武元甲夫人被捕入獄,於1943年病逝於獄中。武元甲則在1940年逃過了追捕進入中國雲南,和範文同一起來到昆明。
武元甲結婚照
1941年5月,武元甲在昆明第一次見到了胡志明,並且接受胡志明的指示,和範文同一起來到貴陽的八路軍辦事處住了相當一段時間,準備從那裡轉道去延安學習。適逢德國希特勒軍隊向蘇聯發起大規模進攻,印度支那局勢也發生了變化,胡志明即令武元甲等人返回中越邊境秘密組織武裝鬥爭。
1944年12月22日,越南“宣傳解放軍”在高平附近的群山中成立,朱文晉任隊長,武元甲擔任指導員。從那時起,武元甲的生活就和越南的武裝鬥爭聯系在一起了。1946年,武元甲和鄧太梅教授的女兒鄧碧霞結婚。在艱苦的日子裡,武元甲長期和胡志明在一起,深得信任。
陳賡清楚,要改變先打高平的戰役計劃,應該首先說服武元甲,再統一越軍幹部的思想。
陳賡的湖南腔漢語談吐清晰:印度支那的法軍總數雖然還在20萬人以上,但是成分十分複雜,大部分兵力分散守備,機動兵力很有限。再加上受國內反戰力量的影響,要從本土大規模增兵已經不可能。這是法軍無法解決的問題,對越軍非常有利。
那麼越軍能不能充分利用法軍的弱點呢?陳賡對武元甲說,現在的越軍正面臨著三個轉變的過程——由分散的遊擊隊轉到部分集中的正規軍,由分散的遊擊戰轉到適當集中的運動戰,由過去的消耗戰轉到殲滅戰的過程。要順利完成這種轉變,必須慎重初戰,第一仗打不好,會嚴重影響士氣。高平工事相當堅固,三面環水,一邊靠山,易守而難攻。以目前越軍的戰鬥力,要攻佔高平是很不容易的,即使僥幸攻下高平,也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陳賡的意見是,先不打較大的高平據點,而是先打較小的東溪,孤立高平,迫使敵人增援,越軍則爭取在野外運動中消滅敵人的援兵。這樣,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同時,也可鍛煉和提高越軍的戰鬥力;圍困而不馬上攻擊高平,則使它原先堅固的據點不能發揮作用,這就便於爾後攻殲之。
武元甲為之釋然,說他感到陳賡的想法有說服力,沒有別的意見了。[1]
[1]1988年4~5月,作者在昆明訪問王硯泉。
邊界戰役計劃的質疑和論證
陳賡擬定了作戰部署:以第174團和第209團分南北兩路進攻4號公路上的東溪,將第308師放在東溪以南,設定一個口袋陣,準備打從七溪出援的法軍。同時派出兩個營到七溪以南阻擊諒山方面援兵,再以少量兵力圍困和監視高平之敵。打下東溪後,如果七溪之敵出援,第308師就全力聚殲。如果七溪守敵不出動,就在東溪戰鬥結束後,揮師南下,集中力量圍殲。最後以全部主力進攻高平,盡可能迫敵出逃,在野戰中消滅之。整個戰役預計30~40天完成。
8月22日,陳賡將作戰計劃呈報毛澤東。
陳賡在電報中說:和武元甲、韋國清等人研究後確定,預計戰鬥發起後法軍可能由陸上及空中增援四個營的兵力,以越軍現有之兵力及準備情形,可能殲滅其守敵與援敵,勝利完成邊界戰役。因此,邊界戰役的指導原則為:
一 只打殲滅戰,不打消耗戰、擊潰戰,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
二 集中優勢兵力、火力,突擊一點。將越軍裝備完善的五個團始終集中使用,使每一次戰鬥均處於優勢兵力,以對付敵之傘兵與地面援兵。
三 先打較弱據點,再打較強據點,先打縱深據點,再打前鋒據點,以出敵不意。
陳賡擬定的戰役計劃是:
一 戰役由進攻東溪開始,希望殲滅七溪來援之敵,爾後攻佔七溪,最後攻佔高平。
二 在東溪戰鬥中,除以一部分主力兩個團)進攻外,另以一部分主力三個團)準備打援,而以兩個小團營)置於七溪以南,阻擊諒山方向之援兵,另以兩個小團營)圍困監視高平。
三 在東溪戰鬥中,如七溪之敵出援,則在東溪有利地形殲滅之,然後進殲七溪守敵。如七溪守敵不出援,則在東溪戰鬥解決後,乘勝全力圍殲之。
四 在東溪、七溪戰鬥後,如諒山之敵來援,是否打援,視當時情況而定。戰鬥結束後稍加整頓,總結經驗,即以全部主力進攻高平。這時以兩個小團營)佈置在七溪以南,選擇要點,破壞橋梁,監視與阻擊諒山方向的法軍。
五 最後穩紮穩打,在充分準備之後進攻高平,逐次奪取外圍據點,控制機場,佔領周圍某些制高點,修建陣地,然後選擇有利方向,集中兵力、火力,一舉攻殲之。
六 整個戰役預計30~40天完成。其中東溪、七溪戰鬥,力求在7~10天內完成。整個戰役大約開始於9月中旬。
邊界戰役計劃完成之時,胡志明也趕到了廣淵,印支共中央政治局討論透過了陳賡提出的作戰計劃。
1950年8月23日,武元甲召集越軍團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東溪戰鬥動員。誰知道,動員並不順利,一些越軍指揮員有疑慮,議論紛紛,為什麼不按照最先的計劃打高平?次日,武元甲請陳賡到場釋疑解惑。
陳賡到會後,一位越軍指揮員說,我們力量有限,一開始應該集中兵力消滅高平之敵。這樣打,雖然犧牲可能大一些,但可以完成任務。如果先打東溪、七溪,到再打高平的時候,我們的力量就消耗得差不多了,就不一定能打下高平了。不奪取高平,法軍的邊界封鎖線還是不能開啟。
陳賡回答,想解放高平,首先要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否則即使勉強攻下高平,也鞏固不了。打東溪比打高平容易得多,比較有把握。首戰勝利了,對戰局影響很大。在東溪把敵人打痛,七溪和諒山的敵人可能增援,這就會給我軍一個在野外殲敵的好機會。既然在作戰中我軍會消耗一部分力量,這就需要有計劃地準備補充兵員。
有人提出,一開始就進攻高平,敵人沒有準備,來不及增援。如果先打東溪、七溪,敵人就會加強高平的工事和兵力,再打不就困難了嗎?
陳賡說,高平三面環江,背靠大山,工事堅固。進攻高平要渡江作戰,而且只能從一面進攻,既要打敵縱深,還要準備打增援的傘兵,困難很多。當然,乘敵不備,突然進攻,在開始的時候會有一定作用,但是還不能解決我們在戰術和技術上的全部困難。如果先在東溪和七溪消滅越東北邊界地區敵人的一部分有生力量,高平之敵陷於孤立,則會軍心動搖;我軍則屢戰屢勝,戰鬥經驗多了,勝利信心就會更足。那時再打高平,就不會是更加困難,而是更加容易。
又有越軍指揮員向陳賡提出,我們沒有連續作戰的經驗,體力又不好,這樣連著打仗,恐怕堅持不下來。
陳賡笑了:“既然如此,更不應該先啃硬骨頭,而應該先進攻敵人比較弱的據點。先打弱的,再打強的,強的也就變弱了。至於部隊沒有連續作戰的經驗、體力差,解決的辦法一是改善夥食,二就是在戰鬥中取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