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調整戰役方向(第1/4頁)
章節報錯
1950年9月16日至10月9日,越南邊界戰役示意圖
將星閃爍越南邊境小村落
1950年7月下旬,裝備精良的越軍第308師由中國顧問引導從硯山開拔,沿中越邊境線向東,經雲南文山、麻栗坡、廣南縣,進入廣西靖西縣境內。
韋國清率領中國軍事顧問團於8月9日秘密出發,黃文歡從北京趕到南寧陪同顧問團入越。廣西省黨委第一書記、韋國清的老上級張雲逸驅車送出了南寧。顧問團車隊前後,是廣西軍區的護送部隊。
車出南寧,在一個僻靜的山野,軍事顧問團成員下車整隊,張雲逸來到佇列前,作了臨別講話:“你們就要離開祖國到越南去了,本來,我應該召集南寧軍民為你們舉行隆重的歡送儀式,向你們致敬。但是,你們的使命是秘密的,不能公開歡送了。那麼,就由我來代表廣西的黨政軍民來為你們送行,祝你們一路順利!同志們,你們正年輕,努力吧,你們是我們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往外國派出的軍事顧問團,你們只能幹好,不能搞壞……我相信你們,等你們勝利歸來的時候,我一定來歡迎你們!”
張雲逸的話音在山谷間迴旋消失過後,韋國清命令:“全體立正,向首長告別,敬禮!”
四野寧靜,微風輕拂,歷史凝視著這一刻。[1]
顧問們登車直向靖西駛去,與第2野戰軍派出的顧問會合。第308師則隨即越過邊境線,回到自己的國土上,向高平西北地區機動。
此前,韋國清已和廣西軍區司令員李天佑一起來過中越邊境線上,還曾進入越南境內與武元甲、陳登寧會面,商定中國軍事顧問團進入越南的安排。
8月10日,李天佑再次入越,與武元甲、陳登寧會商邊界戰役期間,中方對越軍作戰進行後勤保障的問題。
1950年8月12日拂曉,中國軍事顧問團顧問79人,隨行工作人員250人,在濃濃夜色裡進入越南。
武元甲、陳登寧在邊界線上迎候中國軍事顧問團。除部分護衛部隊外,他倆還帶來了民工,其中不少是婦女。她們熱情地來到中國顧問身邊,搶著搬執行李,許多人用不熟練的漢語說:“同志中國!同志中國!”
中國軍事顧問進入越南後在肅靜中繼續西行,於天亮前到達越軍總部所在地——廣淵。[2]
高平之戰已箭在弦上。
吳效閔帶領團、營顧問安庭蘭、張祥和第308師參謀長阮士澄冒著熱帶雨季的迷茫大雨潛至高平法軍防線前進行陣前偵察。事先,他們瞭解過情況,當地老百姓都說,高平不好打,工事堅固極了,不但城前的河道被挖深了,河上用的是吊橋,而且連整個大山都挖空了!吳效閔說,那就一定要看一看。
雨很大,隔遠了什麼也看不清楚,只聽得雨簾那邊有汽車聲,也有人聲。吳效閔徑直朝前摸去,阮士澄參謀長生怕顧問被俘虜,輕聲勸阻。吳效閔還是帶著安庭蘭、張祥朝前沿走。前面有一條小河,河水齊胸深,三個顧問蹚了過去。
看清楚了,高平是座小城,背依大山,三面環水,沿河開闊處設定了綿密的障礙,修築了永久性工事,各個火力點能夠相互支援。吳效閔趴在雨水裡舉著望遠鏡看了很久,直到天色向晚才返回。當夜來不及趕回部隊,他們幾人夜宿民家。吳效閔對安庭蘭和張祥說:“看來老百姓說的有道理,高平還不好打哩。”[3]
越方進攻高平的決心很堅決。7月25日,印支共中央決定成立以武元甲為書記的前線黨委,武元甲還擔任戰役總指揮和政委。印支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越軍總供給局主任陳登寧直接負責後勤保障,動員了7萬民工冒雨搶修道路,運送彈藥和糧食。越軍總部準備呼叫剛剛從中國整訓歸來的精銳部隊投入戰鬥。這一切,一直準備到8月上旬之末,就只等著正從太原趕來的中共中央代表陳賡審定,雙方取得一致意見後付諸實施了。
武元甲發電催促,陳賡急急趕往高平前線。
1950年邊界戰役前,中越高階將領的合影前排左起:鄧逸凡、韋國清、武元甲、朱父晉,後排左起:梅嘉生、阮志清、陳友翼、陶文長)
8月14日傍晚,陳賡來到廣淵的越軍總部,韋國清、梅嘉生、鄧逸凡也在這裡等候。廣淵,這個與中國緊緊相鄰的小村落,一時間將星雲集,僅中方就聚集著兩位兵團級、兩位軍級戰將和一群師、團級軍官。
當晚,陳賡住地燈火閃閃,顧問團師以上幹部在地圖前向陳賡彙報當前情況。呈現在大幅越北地圖上的是一幅什麼樣的交戰態勢呢?
[1]1990年1月12日、1990年4月17日,作者在北京訪問王振華;1988年12月26~27日,作者在石家莊訪問竇金波。
[2]1990年4月4~10日,作者在北京訪問吳湧軍。
[3]1988年11月28日,作者在昆明訪問張祥。
放下高平,先打東溪
當時的法軍正在推行所謂的“雷沃斯計劃”,在印度支那擁有的總兵力為23萬人左右包括保大軍隊),其中法國本土部隊4~5萬人,歐洲)非洲)籍僱傭兵約6~7萬人。在越北,隸屬於法軍越北司令麾下的陸軍總兵力是7.5萬餘人,大部分分散守備,機動兵力為10~12個營。另外印度支那法軍空軍約有150架飛機,戰鬥機和運輸機各佔一半,三分之二集中在越南北部,並有3~4個傘兵營可以用作機動力量。法軍透過1950年的春季攻勢,在佔領了太原、府裡、寧平等省會後,基本上控制了紅河三角洲産糧區。在靠近中越邊境的廣西當面,法軍則處於守勢,大致上沿著橫向的第4號公路沿線重點設防,守軍共有13個營大約1.1萬人。5月25日越軍第174獨立團曾向高平、七溪之間的小據點東溪發起進攻,一度攻佔東溪。法軍迅速發動反擊奪回東溪,隨後加強了高平、東溪、七溪、那岑、諒山這些邊境據點的守備力量。
越軍方面,人民軍總參謀部介紹說,包括地方部隊,總兵力約16萬人,一部分活動在越南南方。由總部直接掌握的戰略機動部隊就是第308師和第174、第209兩個獨立團、一個炮兵團,以及幾個獨立營,總共2萬餘人,現在都集中到高平附近了。因此在高平地區,面對法軍守兵2000餘人,越軍佔絕對優勢。
擺到面前的問題是,何時打高平,怎樣打高平。
中國軍事顧問吳效閔彙報了對高平的偵察結果。
陳賡的目光在地圖上凝住了,吳效閔關於高平工事堅固,進攻將引起重大傷亡的看法不由他不重視。吳效閔說:“法軍可能察覺了高平將受到進攻,因此守備兵力已經增加到了三個營,並且由原來駐守七溪的薩克東上校趕往那裡指揮……”
吳效閔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師是第4兵團的主力師,吳效閔身經百戰,是陳賡麾下一員愛將。聽了他的彙報,再加上入越後沿途瞭解的情況,凝視著地圖,陳賡的戰役構想變化了,他的目光從高平順著公路南移45公裡,在東溪停了下來。
東溪是一個極小的鎮子,四面環山,中間一塊小盆地,鎮子則建在盆地北部隆起的小高地上,距離東面的中國邊境佈局關僅10餘公裡,4號公路呈西北往東南走向穿鎮而過,西北面是高平,南距法軍的重要據點七溪鎮25公裡。東溪所在的位置,正好卡在了從廣西水口關經佈局關進入越南公路的交叉點,封住了這個方向的中越通道。根據越軍情報,法軍在東溪駐紮了一個加強營,約七八百人,比高平守敵少一多半。
兩個多月前的5月25日,越軍第174團進入廣西整訓前曾集中兵力圍住東溪打了兩天,重創法軍後一度佔領了東溪。法軍立即反撲,於28日清晨霧氣飄散後,在東溪四周空投了一個傘兵營,乘越軍立足未穩發起猛攻,奪回了東溪。這次戰役越軍傷亡300多人,法軍也有兩個連遭受毀滅性打擊。兩相權衡,法軍計程車氣已經受到了重創。
陳賡的眼睛發亮了。對手已經被擊倒過一回,再打一拳怎麼樣?在連綿起伏的大山之中,高平至七溪的公路也大體是西北、東南走向,公路兩側的山上長滿樹木,正好佈置伏兵。一個完整的作戰計劃腹案産生了。
第二天,陳賡找武元甲商談戰役計劃,他說:“我的想法是先打東溪。”武元甲感到有些意外,為什麼不打高平?這個決定不是已經作出一個多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