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賠付。擬好便會湊請皇上裁決,聖諭一下,你們皆須按手印。

這……當官的既然決定,他們還能說什麼,左右人命也不會常出,即便真的要賠,於他們而言,出那點兒血,實則是不痛不癢,竊竊私語了幾句,終是無人再出言反駁。

隨後福康安又道:既是效忠朝廷,你們的利益,我會盡量保持,但我既為父母官,百姓的命絕不可枉顧。往後若再有人命犧牲,你們廠子與朝廷這邊,五五分賠!

一聽是五五賠付,眾人皆鬆了一口氣,覺得可以接受,原本沉重的氣氛瞬時輕鬆起來,都道起了福制臺英明之類的話。

福康安不禁在心中暗笑,若一開始便說五五賠,他們必定仍是不樂意,於是在起初故意讓他們以為廠子要付全責,心生壓力,而後再提五五一事,相較之下,他們才容易接受他的提議。

摺子既上,看了福康安所立的銅廠立法,乾隆甚覺妥當,他提議朝廷再撥款,多建銅廠,以增産量,乾隆皆予以批準。

接到諭旨時,福康安既感欣喜又覺好笑,銅廠之事,皇上準了,但皇上又給各省督撫下了諭旨,命人針對李侍堯一案,各抒己見。

坐在一旁的明珠聞訊,亦是吃了一驚,放下手中的桃子,奇道:前陣子不是說,皇上已命九卿會審,難道還論不出個結果來?

結果是有,奈何皇上並不滿意,所有人都堅持斬立決,除了和珅。

哦?這個和珅總不按常理出牌,他怎麼說?

斬監侯。

和珅這般態度,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他不是想扳倒李侍堯麼?為何在這節骨眼兒上又要保他一命?

身為旁觀者,福康安心如明鏡,為臣者,做任何決定之前,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自個兒的想法,而是皇上的心思。他當然想李侍堯快些死去,奈何皇上舍不得,定然是參透了這點,和珅才力薦斬監侯。

和珅一人,難抵眾卿之口,是以皇上才大費周章再向地方官員詢問意見罷?明珠問他,你待如何上摺子?也是斬監侯?

以手支顎,福康安依在桌邊笑看夫人,知我者,明珠也!

皇上故意讓群臣發表意見,就等著眾人為李侍堯求情,他便有理由網開一面,

然而皇上的諭旨裡,對李侍堯先褒後貶,這地方官兒,都不在皇上身邊,許多人大約就猜不透皇上的意思了。

聽罷這些,她當真是無言以對了,明明證據確鑿的案子,皇上能審半年仍未有結果,既想偏袒大臣,又想做明君不被人詬病,何苦來哉!

七月底的一日,福康安正在書房處理公務,伏熱天,兩個丫鬟為他扇風也無濟於事,他只覺那風都是熱浪!

將將起身,忽聞下人來報,說是有個女子在府外跪著,求見總督。

第三卷 河山入目空繁華 第一百零七回 不知其意

什麼人?告狀,還是為何?

她說大人對她有恩,曾給過她銀子,讓她埋葬父親,特來報答大人。

略一回想,福康安憶起那個跪在街頭的女子,遂吩咐道:跟她說,不必報答,讓她回去。

小廝回道:她說她無家可歸,願作丫鬟,侍奉大人。

府裡不缺丫頭!

可是……

一點小事,至於糾結麼?煩不勝煩的福康安沒了耐性,怒扔手中信件,高聲呵斥,有完沒完?任何人跪著求了我都要見?這總督府何時變成善堂了?立即打發她走!她要跪就隨她,不必理會!

是,爺您息怒!小廝恐慌,趕忙領命退下,再不敢來打攪。

次日,將近午時,福康安出府赴宴,行至府門口,竟見那女子仍跪在那兒,不由一震,她跪了一天一夜?

侍衛點頭稱是,他不再理會,轉身要走,那女子有氣無力地爬過來,拉住他衣袍下擺,張著幹澀的唇乞求道:大人!民女無家可歸,求你收留我罷!

無家?福康安斜她一眼,敢情你原來住大街?

卻聽那女子哭訴道:母親去的早,我們姐弟與父親相依為命,弟弟得了病,父親為給他看病,才去銅廠做工,不幸出了意外,弟弟病情惡化,我沒銀子,大夫不肯給我抓藥,弟弟熬不住,幾日前也去了!

我不是給了你銀兩?難道不夠?

是!可是,待我有銀子抓藥時,弟弟終是沒能熬過那晚……隔壁惡棍看我無依無靠,想佔我便宜,我一路逃到總督府門口,他才離開,大人若不肯收留我,讓我回去,那我便是死路一條了啊!說著,那女子悲慼痛哭,緊拽他衣腳不撒手,求他收留!

恩公給我銀子讓我盡孝道,我無以為報,唯有作奴作婢,伺候恩公,報答您的大恩大德!

好了好了!福康安面露不耐,不意聽她再哭,只好吩咐常運先帶她進府安置。

被收留的女子破涕為笑,連連磕頭感恩。

隨意應了一聲,福康安轉身上了轎,去忙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