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新人的成長2(第1/2頁)
章節報錯
林雨晴生長在蓉城西三環的教師新村,她的書包總是比同學重兩斤。
父親林建國是交大附中的物理競賽教練,每天用保溫飯盒給她裝好午飯,裝飯盒的小包包裡永遠藏著張物理公式卡片。
母親趙慧娟在市圖書館古籍部工作,會在她錯題本里夾帶《夢溪筆談》的影印頁當書籤。
這個典型的書香門第雖不富裕,但足夠支援她從小學習鋼琴和圍棋。
高中時她的書桌上總擺著最新款文曲星,週末常被父親帶著去西南書城淘競賽習題集。
高三那年,她的作息精確到分鐘:6:15起床背英語;13:10午休時間在實驗室幫父親除錯示波器;21:30晚自習後留在教室多刷兩套理綜卷。
週五放學時,保安大爺會準時敲教室窗戶:“林家丫頭,你爸的車在西門等半小時了。”
高考放榜那天,父親破例請全家下館子,畢竟他一貫都認為只有自己在家做飯才健康。
當鍋裡紅油沸騰的水煮魚片端上來時,母親突然問:“真要報資訊管理?你物理競賽不是拿了省二?”
“我想試試看資料分析和流程最佳化的結合。” 林雨晴把魚刺挑得乾乾淨淨,“就像你們古籍部門修復古書時要考慮紙張酸鹼性,現代企業也需要...”
父親瞪了她一眼,用筷子敲敲碗沿:“說人話。”
“呃,就是既要有理科的思維方式,又要學管理藝術。”她笑著給父親夾魚頭,“爸,你不是常說物理競賽最後比的是心理素質嗎?”
報道那天,父親開著家裡的帕薩特送她到宿舍樓下,後備箱裡塞著全套家當:拉桿箱是初中去北京參賽時買的,床品三件套印著HellOKitty的圖案。
“晴晴,新買的膝上型電腦放好了嗎?” 母親第三次檢查行李,“你爸說學計算機的都要用好的配置”
“媽,我是學資訊管理的,不是程式設計專業。”她笑著把母親推出宿舍門,轉身打量起這個將要生活四年的空間。
窗臺上不知誰放著一盆綠蘿,陽光透過葉片在書桌上灑下斑駁光影。
從小吃喝不愁、父母伴隨著自己長大,這樣的成長環境賦予她從容的底氣。
大二那年學生會競選,當其他候選人忙著拉票時,她默默整理了歷年活動經費使用明細。
競選現場,她對著投影幕布展示資料透視分析圖表:“如果當選,我承諾每季度公開財務流動曲線圖。”
華興的OA系統讓林雨晴想起大學時做的數獨遊戲。
入職第二個月,她發現會議預約模組有個邏輯漏洞:當兩個部門同時申請A215會議室時,系統會隨機分配而非按優先順序排序。
“陳總,建議在咱們W1的審批流里加個權重係數。” 午休時她攔住陳默,“比如研發部門的技術評審會優先於普通例會。”
陳默正往咖啡機裡塞他的普洱咖啡豆:“那你有考慮過怎麼算權重嗎?”
“按參與人數、跨部門數量和議題等級做三維評分。” 她掏出手機展示EXCel模型。
這種系統最佳化類的工作其實不屬於她的職責範圍,但是她想盡力在領導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