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六,盧千戶在萬家包子鋪請虎臺縣裡最有名氣的大東家掌櫃們,大家先看了萬家包子鋪用石炭燒菜,然後坐下說起了石炭生意。

這一日來的有瑞泓豐、望遠樓、印雙泰銀樓、福利來典當行等的東家或掌櫃們,寧婉將爹孃也請了來,現在她想通了,雖然自己沒有德聚豐參加石炭生意的意思,但是讓他們來看看也不是壞事,如果爹孃願意她也不反對就是了。

鐵石給萬記捧場,大姑也給侄女婿面子,這一日中午萬記將院子空了下來,捲棚正中只擺了這一桌酒席,其餘的生意只在門口對外賣。

菜品正是先前寧婉過來一起定下的,有十幾道,大姑又用四個大碗盛了燉菜——萬記的招牌燉菜雖然普通,但味道真是不錯的,她希望這些大東家大掌櫃的都嘗一嘗,也算給以後要開的飯店傳揚一下名聲。

親眼看了石炭,這些掌櫃們反響並不一樣,有覺得這東西不錯的,也有覺得沒什麼用的,更有說可有可無的……畢竟大家燒火用木柴麥秸習慣了,虎臺縣周圍都是大山,山上滿是樹林,又到處是麥田,這兩樣東西都不缺,價又便宜。因此說起石炭生意的時候,大家就更慎重,紛紛沉思起來。

寧婉與娘坐在屋子裡,自開著的窗子正能看到捲棚下面,依稀能聽到這些人說話的聲音。她就低聲問娘,“我爹會不會想多做門生意?”

“不會吧,家裡的生意已經很忙了。”娘又說:“不過呢,要是這些人都不想做,你爹肯定接下來的。”

石炭生意一定會火的,但這門生意畢竟要從頭開始,也會有許多難處,她又有避嫌的意思才不願寧家接下。但是看著虎臺縣這些大東家大掌櫃們都不甚熱心的樣子,寧婉一時還真有些擔心大家都沒看中這生意,最後只有爹孃為了自己才出頭應下呢。

其實爹孃也根本沒看出石炭生意的好處,他們只是怕自己為難罷了。

如果真是那樣,自己就要留在虎臺縣住上些日子,幫著爹孃將生意理順……正想著,忽然聽有人大聲地問:“聽說這裡在商量石炭生意?”

寧婉一抬頭,就看到衛老東家手裡拿著一塊黑黝黝的石炭滿頭大汗地自院門走了進來,四處張望,似乎在看哪裡有石炭

。正在院子裡張羅的大姑就笑道:“老人家,大家正在這裡商量石炭的生意。”說著請他亦到捲棚下坐下,又讓小夥計拿了熱水擰出來的布巾給老人家擦汗。

衛老東家今年大約六十歲上下吧,頭髮花白,四方臉膛,一道道皺紋十分深刻。可是他年紀雖然大了,但身子極硬朗,聲音也洪亮,接了布巾擦擦汗就坐下大聲說:“我在晉地做了幾十年的生意,那邊石炭特別多,當地人用來鑄造、燒飯、制墨,極有用處,不想我們遼東竟也有石炭!這可真是天大的好事呀!”

怪不得衛老東家的石炭生意做得好,原來他早就知道石炭,而且還對石炭怎麼用十分了解,果真再沒有比衛老東家合適的人選了。寧婉將身子向後一靠,輕鬆地倚在椅背上,真是踏破鐵鞋無處找,得來全不費工夫啊!

院子裡衛老東家來了之後明顯熱鬧多了,老人家很是健談,大著嗓門說起晉地的一些事兒,忽爾看到廚房裡冒出的炭氣就走過去看看說:“你們這樣燒石炭是不對的,炭氣太大,又白費了許多東西!”說著將袍角一提掖在腰間,拿了鐵鍬在石炭堆上扒了扒道:“石炭燒之前最好先煉一煉,炭氣就小多了;再有你們這爐灶最好改一下,石炭容易燒又不費;另外這些石炭末不要扔掉,這都是好東西呢!”

大姑家燒石炭還是寧婉教的,她其實也不大會。畢竟她先前是趙家的少奶奶,雖然知道家裡用石炭用得好,但她哪裡又親自做燒火的活計呢?而她見虎踞山上的那些兵士們也不過十分隨意地用,反正到處是石炭,沒有人太愛惜。

衛老東家很快就將石炭分成幾堆,“這些上好的火勢極強,留著需要硬火時用,平常時只取這些中等的就好,至於這些碎末,摻些土打成坯子,冬天晚上睡覺前放在灶裡一塊,比松木疙瘩還耐燒,第二天一早起來炕還是熱的!”說著就又道:“你們家到外面拉點土回來,我幫你們打坯。”

大姑哪裡好讓老人家做事,就笑著端了茶來,“天這麼熱,老人家先歇一會兒,告訴家裡的夥計們做就好!”

衛老東家一口喝了茶,又與大家說起來,“這石炭呀,是個好東西!打鐵是最看火候的,用石炭比用木頭麥秸都強得多,因此鑄造廠都選了最好的石炭,打成大小一致的塊兒,上下通風,那火勢,特別的硬!還有制墨,比松墨什麼的都好,又黑又亮!晉地那邊,家家都用石炭燒飯……”

又給大家講了一件軼事,“我聽人家說,晉地的一個城被夷人圍了,冬日裡木頭都燒盡了,實在沒有取暖的東西,差一點就都要凍死了。結果有一個人在地上挖出石炭來,全城因此得了救,後來就在原地建廟,大家每逢年節就去上香——可見晉地石炭之多。”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娘就笑著說:“竟然有這樣湊巧的事。”

寧婉先前也聽過這個故事,看來也是衛老東家傳出來的,因此就笑了,“世上的事多有湊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