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們就是這樣,說起這些閒話十分熱心,大家便又從小王掌櫃說到了縣城裡的幾個大戶人家,其中就包括趙典史家。寧婉在一旁聽著,知道這些傳言有真有假,倒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因此更是隻聽不說。而大姑她們幾個只當她不認得這些人而已。

寧婉心裡突然一動,就說:“我前些日子去虎臺縣,聽人講了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不知你們聽過沒有。”

大家便笑,“你講了我們聽聽。”

寧婉就說:“聽說是虎臺縣外不外遠的一個村子,家家都種麥子,日子過得不錯。”然後就自己笑道:“竟像梨樹村呢!”

大姑就說:“這一帶全是種麥子的,未必是我們村的。”

寧婉其實就是想把喜姐將來的故事講出來,讓大姑她們聽了心生警惕,因此才一個勁兒地往梨樹村上引,現在就說:“雖然不知道究竟是哪裡的,但未必離得遠。”

然後就講了起來,“這個村子裡有一戶人家,雖然是農戶,但是日子過得倒也富足,家裡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都娶了親,只剩下一個小女兒,又能幹長得又美,家裡愛如珍寶,早早備下了嫁妝。”

大姑家的嫂子就笑著說:“倒是與我們家一樣的人口呢。”

寧婉就又說了下去,“有一天下了大雨,一個外鄉小夥子從村裡路過,便借住到這家躲雨。雨天無事便在一處說話,這家的小女兒見小夥子長得俊俏,行事又大方,便有了幾分心思,偏巧那小夥子雨停之後沒幾天又來了,原來他也對這家的女兒上了心思。”

“一來二去的便請了媒人來說親,道那小夥子家原是南邊的,因父母雙亡到北邊來尋親,親沒有尋到,卻也不打算再回去,就在不遠處的雙臺鎮安下了家。現在父母的孝期已滿,正好娶親。”

大姑便已經聽懂了,“這親事可有什麼不對?”

“正是!”寧婉便點頭說:“這家人家見小夥子樣樣都是好的,也去了雙臺鎮看了小夥子新置的房子,便應下親事。又因小夥子一人在這裡,家裡連個打點衣裳飯食的人都沒有,急著娶親,便允了在兩個月內辦好親事。”

“親事急忙辦了,這家的小女兒嫁過去沒多久就發現夫婿不大對勁兒,白日裡也不見他做什麼營生,隔上些日子有幾個人找上門去,小夥子便與他們黑夜裡出門,不定幾日才回來,也不說做了什麼,家裡的錢卻是不缺的。”

大家便都猜測,“敢情是個賊?或者是強盜?”

“不錯,正是個賊。他們一夥人在關內被官府通緝,便逃到了遼東,分頭住了下來,平日並不往來,但是過日子總是要有用度的,因此便也會聚起來做一樁案子得了錢收手,再沒錢時還是要再做的。”

大姑便嘆道:“這家的女兒可真是落到火坑裡了!”

大嫂也問:“那可怎麼辦?”

寧婉就說:“先前也不是十分肯定,這女兒雖然覺得不合常理,但還暗自往好處猜測,也許是做些偏門的小生意什麼的。過了兩年有一次聽了那些人在一處喝醉了露出話來,才知道被騙了。又不敢大張旗鼓地說,只得想法子悄悄告訴了孃家人。孃家既不能將女兒留在火坑裡,也不敢直接報了官,只怕得罪了惡人,一時竟十分地為難。”

大姑便急忙道:“那也總要想法子把女兒接回來!”

當年喜姐遇人不淑,大姑正是想盡法子把她接了回來,若非如此,那夥賊人被拿住時,喜姐兒也免不了被當成賊人家眷被拘到縣衙裡,甚至還會一起流放多倫。

因此寧婉便又說:“可就是將人接了回來,這女兒一生也毀得差不多了,再嫁竟十分地艱難。”

“那是自然的,”大姑說:“出一家門再進一家門,哪裡能容易?”

寧婉嫁到趙家後聽趙太太講過女德女戒之類,又知道原來朝廷還會給守節的女子旌表,但是她原本出身農家,倒也不似從小習過女四書的人,並不覺得再嫁就是不對,但是再嫁比起一嫁難得多,這總歸是事實。

就似喜姐兒,只是運氣不好被人騙了,總不成年輕輕地便在孃家守著,且將來父母老了又怎麼辦呢?自然是要再嫁出去的,可是再想嫁到良人有多難她可是親眼看著的。大家都是女子,自然明白,便都感慨起來,“這嫁娶之事,一定要將對方家裡細細訪個明白才好!”

大姑就向幾個小輩說:“尤其是女兒家,更是要慎重!你們年紀小,有些事看不透,總要爹孃看準了才好,可不能自做主張反倒被騙了!”尤其重重看了喜姐和寧婉,她們便都趕緊點了頭。

大嫂二嫂又好奇地追問:“後來那賊怎麼樣了?”

“那賊自然被人捉了,又將關內的案子也翻了出來,判了流刑送到了多倫臺站效力去了。”當年那夥賊自喟手段高超,竟到了虎臺縣裡徐老知府家中行竊,大大地丟了錢縣令的面子,付捕頭也因捕賊不利,期限內未能破案被打了幾次板子。最後還是瘸子將軍帶人設下了誘餌將他們一網打盡,正好多倫臺站一直缺人,便送去充軍。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眼下離喜姐兒的親事還早著呢,甚至那幾個賊此時也未必到遼東呢,但是寧婉先把這段事當閒話講了出來,為的就是給大姑提個醒兒,將來喜姐兒再不至於出嫁沒幾年就回了孃家。

寧婉說了故事,大家又說了些旁的,直到姑父回了家,便各自回房安睡。

寧婉與喜姐兒住在一處,吹了燈,又說:“其實嫁在本村也滿好的,免得像我大姑和大姐似的,回一次孃家要走上一天的路。”原來喜嫁回孃家後,大姑與自己幫她謀算再嫁時曾遺憾過,當年梨樹裡有一個少年對喜姐十分喜愛,且那家人也願意將喜姐娶回去,還請了人來探口風,只是喜姐兒說因是一個村子裡的便沒看上眼,若是當初喜姐兒就嫁在村裡,那家的日子過得還不錯的。

不料喜姐笑了一聲說:“婉兒,你將來必不能嫁到你們家的村子吧!我聽我娘說要在我們村裡幫你說一門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