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清離了家門,大姑和寧婉便將於氏扶回了房,大家坐在炕上說話。大姑就說娘,“嫁女兒是喜事,哭什麼?再說又不是以後見不到了。”卻又罵寧清,“沒良心的小丫頭,要上蓋頭了還笑呢,連幾滴淚都是硬擠出來的!”

女兒出嫁時都要哭嫁的,表明對孃家的不捨,可是寧清卻一直笑著,她果真十分滿意這門親事,因此就是哭也只是勉強裝出來的。寧婉自然注意到了,不想大姑也看在眼裡。

於氏聽了便替女兒解釋道:“清兒還是捨不得家裡的,只是她對這門親十分喜歡。”

大姑便道:“她懂什麼,只當到了婆家以後就能過上好日子,孰不知唯有孃家的人才是真心疼她的!”

“她和劉貨郎倒是能說到一處去,而那劉貨郎也是個能幹的,兩人的日子自然能過好。”

“我當然也盼著她能過好,只是既然如此,你又哭什麼!”她是沒嫁過女兒的,並不十分理解。

娘便擦了淚笑了,“我雖然知道,可是心裡還是酸。”

大姑就向寧婉說:“這些日子你多陪陪你娘,清兒乍一走,她心裡總要不舒服。”

寧婉答應著,沒一會兒便到灶間做飯,大姑、姑父還有大姐夫住得遠,還要早些走呢,因此午飯便要開始做了。

按規矩這頓飯裡是要將劉家送來的離娘肉做了吃的,寧婉看那肋排很是細嫩,想了想到菜園子裡摘了許多架豆並許多菜餚。才從園子裡轉出來,大姑便在屋子裡叫她,“婉兒,把菜籃子提過來我們一起擇。”

寧婉便進了屋子,取了大盆,和大姑、娘一起坐下擇菜,又在一處說說笑笑的。三個人擇菜快得很,只一會兒便全弄好了,寧婉攔住大姑和娘,“你們都在屋子裡吧,我自己能做。”又向大姑使了個眼色,請她幫忙勸娘。

娘待自己姐妹三人都是一樣的,大姐成親後就傷心了許久,現在寧清出嫁,她亦是十分傷懷,可現在她懷著身孕,總要注意的。大姑雖是平輩,但是年紀要大上一些,因此她說話娘一向很信,因此趁著大姑還在,要她多開解開解娘。

寧婉到了廚房,該做什麼早想好了,因此不慌不忙先燒了水,又舀了一盆面,一面將開水淋上去,一面拿筷子用力攪拌,將面燙成一片片雪花模樣,攤開涼著,又將洗好的架豆放進鍋裡焯好撈出控水,轉身將那肋排用刀先分開,再剁成小小的一塊塊,每塊上面都有骨頭有肉,再用調料醃上。

大姑勸了弟媳婦一會兒,還是不放心灶間,“婉兒才多大?雖然能幹,但這麼多人的飯菜,總忙不過來,我去看看。”說著出了屋門,見盆裡面醃著的小排骨塊,便道:“這骨頭切得太小了,燉起來便不夠香。”

寧婉就笑,“我想著包餃子的。”

大姑沒聽過,“用排骨能包餃子?”

“當然能了,”寧婉便笑著說:“我瞧著這肋排細嫩,因此正合適包了餃子,再加上架豆,味道特別好呢。”

大姑便有了興致,“我看看怎麼做排骨餃子。”

過了一會兒,娘也出來了,倚著門笑道:“自從他們爺倆兒去了幾次縣城,總弄回來些新玩意,這個我也沒聽過呢。”

這時寧婉已經將晾涼些的面用冷水和好,原來這是燙麵的法子,最適合包蒸餃,吃起來特別柔軟,皮也不易破。

但眼下還不急著包排骨餃子,排骨要等著入味,面要醒一會兒好更加容易擀皮包餃子。寧婉便將其餘的菜一一做了起來,蒸鹹肉、燒茄條、雞蛋炒角瓜、肉絲炒貓爪兒菜、滑溜鮮蘑菇,又拍了黃瓜、拌了陳醋菠菜……都是鄉下的土物,做起來簡單,可也都是好吃的。

待所有的菜都擺了上去,這時她才將焯過控了水的架豆切成小丁,與醃過的排骨拌在一處,然後揉麵下劑子趕皮包餃子。每個餃子裡都要放上一塊排骨,再加點架豆丁,比平時的餃子要大一些,因此包起來便快,只一會兒功夫便包好一屜,放在鍋裡蒸上,這邊又包了一屜。

排骨架豆餡的餃子蒸的時間也要長一些,但還沒等熟透,香味就先飄了出來,送到桌上大家一嘗,外面的面十分軟,裡面的嫩排骨剛剛熟了,香味完全包在其中,本來就與排骨最適合在一處燉的架豆末中滲入了排骨的肉汁,滋味絕佳,大家便將兩屜餃子全吃光了,又都讚歎從沒吃過這樣香的餃子。

看看時間過了正午,大姑就說:“我們得回了,等中秋時再來吧。”

爹孃雖然不捨,但是也知道此時不放他們走,到了梨樹村時便要太晚了,因此也不能再留,便將準備好的兩包乾蘑菇兩包乾貓爪兒菜拿了出來,“都是山裡的土物兒。”

大姑他們亦不甚推,兩邊來往得雖然少,但是每逢年節都有禮尚往來的,他們每一次回孃家亦不會空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