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帝師的謀算(下)
章節報錯
明明整個人都是懶洋洋的樣子,可那雙眼,清澈又透亮,靜靜觀察著對面的宋雲禎,有種不怒自威的氣勢,讓人忍不住莊嚴起來。
“報告,其實我早就往上頭打過了,在入夏平和旱情剛有端倪的時候,就往上做了稟報,四十七天前,又重新上述了災情的嚴重以及最新情況。但一直杳無音訊,沒有辦法,我們只能先自救了”
“等下去的結果,我已經試過了,一個月前,城中暴亂,入目之處,盡是絕望與憤怒。”
宋雲禎苦笑著一一回述,他在旱情剛開始的時候就打了報告,一遍又一遍,無望的等待和擔憂都不知道折磨了他多久,殺人不過頭點地,但他不能就這麼看著平和郡的百姓就這麼走向死路,所以,即使是大逆的事情,他也做了。
“至於為什麼用官糧換錢,而不是開倉賑災......郡主,上頭的賑災糧遲遲不下來,我盤算了幾遍。事實上,闔郡連同平和城和下頭的縣域鄉鎮加起來,官倉的存量只有十五萬石,但平和有整整九萬人,即使整個糧倉全開了,也撐不過一個半月,這一個半月裡頭,旱情又怎麼可能結束呢?而鎮北王府,並不知道災情的嚴重,開倉放糧也不過是飲鴆止渴罷了”
臉上的笑比苦還難看,語氣裡似乎還有些抱怨的意思,雖然他竭力壓制了。
燕寧忽落了他言語中隱含的埋怨,父母官難為,天災無情,或許很多人做了一輩子良善的農民,到頭來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趕上這樣的大災大難。
只聽宋雲禎繼續說道,“在我猶疑是否開倉放糧的時候,藍公子來了平和。所以,我採納了藍公子的建議。開官倉,用售官糧的方式換取更多銀錢,恢復民生與滿郡的秩序,這樣,才能讓平和真正實現自救,若是直接開倉放糧,百姓缺少了抗擊旱情的鬥志,土地荒廢,百業蕭條,等到明年,甚至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旱災”
“但是官糧的售賣份額,他是叮嚀囑咐過的,不得超過五萬石。如果放任大量米糧入市,會紊亂整個燕北的糧價,其他州府都會受到牽連。而且還特意吩咐了分散賣給不同的商家,相互監督,規定了所有的售價。所以其實到最後,我們只換了五千兩銀子”
地方的稅收都是要統一上交給朝廷的,燕北是藩地,十六州各郡縣城府的稅糧都是統一上繳鎮北王府,但養護鎮北軍所耗頗靡,而且北周侵擾,多有工事,北地良田稀少,商貿不興,只能算是“僅敷”。
也就是說燕北的所有稅銀,不足以到上繳金陵的份額,每年自行留用,而金陵,也不做下撥,算是放任鎮北王府自負盈虧。
微微點了點頭,這確實是少數官府可以直接獲得銀錢的辦法,而且藍昭關注的很細,連不要影響米市行價,分而化之,合理監控米價的辦法都想到了。
燕圓月有些不解地問道,“可是這些人不就是賣糧食的嗎?還向官府買糧食做什麼?”
“他們買的不是糧食,而是平安。往往大災之時,都會向富戶鄉紳募捐,現在用買糧食的方式,還能獲得些實際的東西,甚至從中賺一筆,又能在官府面前買個面子,何樂不為呢?”,燕寧替宋雲禎回答了她的問題。
畢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若是隻是大旱或許和這些人沒什麼關係,但是如果產生暴亂,那麼不管他們有多少米麵錢糧,都不一定能保住,用損失不大的方式協助宋雲禎穩定局勢,是最好的辦法了。
“所以,五千兩銀子,到底是怎麼夠花的?”,燕寧垂著眼出聲詢問,眉頭緊鎖,似乎被疑惑籠罩住了,她在心中盤算了幾遍,卻好像也沒辦法找到用五千兩解決平和困局的方式。
一旁的燕圓月也有些不服氣地雙手叉腰,端坐好,一副悉聽細說的樣子,人人都說他藍昭厲害得不行,她倒要看看,這藍昭到底有什麼本事。
難道就是拿著這五萬石糧食和五千兩銀子穩定了米價嗎?
“第一項花在了是開方塘,尋山澤上頭,組織各地從山林中尋找水源。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平和城找了整整五天,總算是在城外十里的盤山上頭找到了一處還未乾涸的山澤,我們今天用的,就是從山澤中挑出來的水,但因為連日運輸,可能水質都不大好了,倒是委屈了郡主”
燕寧擺了擺手,她分得清楚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講究的時候,什麼茶用什麼水配什麼糕,茶水雖有些澀,但她燕北百姓能喝的,她也可以。
“第二項是在各找到的大小山澤之間,修灌溉水渠。流民暴亂因為百姓們沒有錢也沒有飯,官府有錢了,很多事情就好辦了。由我們僱壯丁,在現有找到的山澤水系之間,開建灌溉渠,水系一通,農田就有得救了”
“第三項學問更大一些,都是極專業的農事做法。一方面改種更為耐旱快熟的蕎麥、粟、稷等糧種,另一方面,改植桑棗為樹榆柳,在河邊和壟上種樹,保持水土,以防來年大雨之時,水土不復,良田不再,可蔭土以溼。同時,參考前朝的‘代田法’,先將種子邁入溝壑後填平,上蓋遮蔽,保持地底水份,只需少水,就可破土而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四項用在了開設粥棚上頭,但平和各地開設的粥棚,只針對婦女、殘疾、十歲以下的兒童和六十以上的老人,其餘能勞作之人,在現場用餐,其餘有勞力的人不得到粥棚用餐,若沒有工作的,可到官府,由官府僱其做官工。”
“第五項是出臺針對地方的《平和條案》,亂世用重典,凡挑唆他人暴動者死刑,凡舉報他人暴動者,一經查實,有重賞,其中還包括降低農稅之類的內容,這是藍公子陪著我熬了一夜整理的,條令不多,但條條都是針對平和當時混亂的場面”
“而第六項,是我最敬佩其魄力的,翻過漁山,在雲嶺邊上有不少草場、荒漠、荒山、灘塗,因是兩國敏感地帶,時有戰亂,北周常來騷擾,因此無人問津。由官府出資,僱傭勞力北上,開設官田,在雲嶺肥沃之處種植菜蔬糧食,然後運回平和,甚至還能進行售賣。所謂富貴險中求,引種的南方稻米以及葉菜均已出芽,半月之內,第一批菜蔬就能運回。”
“只要熬過這個夏天,入了秋,進了多雨之時,一切都有指望了。所以這錢都花在了修水利,開工事,僱工人,設粥棚上頭了,但所以僱傭都是銀兩酬勞和參與者來年免除農稅為獎勵的,一環環下來,確實只用了八千兩”
說完了長長的幾段,宋雲禎猛地灌了自己好幾盞茶。
整整六條講完,偌大的花廳裡頭只有他喝茶的聲音,嚇得他反應過來吞嚥聲也下意識變得輕了。
韓柱下巴微微張著,整個人如同入定,腦子裡彷彿炸開了一般,他確實知道是藍昭幫助宋雲禎搞定了平和城的旱情,讓所有事情走上了正軌。
可真的細細聽說這其中的環節關竅,只覺得後背汗津津的,可笑他自詡瞭解薊州,田間地頭,沒有錯過的,但聽到藍昭的安排,只覺得自愧不如,讓他來安排,也做不到這樣的完善。
藍昭在平和用的諸多手段,單出一個聽著或許並不稀奇,但難就難在其中環環相扣,相互輔助著,既考慮了讓能勞作的勞有所得,也讓沒有勞力的有了基本保障,此外還考慮了用地方法典剛柔並濟穩定民生,甚至大膽地從北境手上虎口奪地,還考慮到了未來若有大雨以及來年春耕等等問題。
所謂帝師之謀,所謂相宰之才,不外如是。
他下意識地看向燕寧。
喜歡望北樓請大家收藏:()望北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