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即8年之後,肯德基決定再度進軍香江。1985年9月,首家家鄉雞耗資300萬元,在左敦道開業:1986年初,第二家家鄉雞在銅鑼灣開業。

這時的香江快餐業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本地餐飲業佔據消費市場的70%,另外一些快餐店佔據消費市場的20%。面對強大的竟爭對手,肯德基要想重新佔據市場並不容易。

這次肯德基開拓市場非常謹慎,在公司開業前,營銷部門就進行了準確細緻的市場調查。肯德基根據香江的實際情況,及時改變了營銷策略明確了消費物件。

與8年前不同的是,新的家鄉雞店是介於鋪著白布的高階餐廳與自助快餐店之間,是一種比較高階的快餐廳。顧客物件主要是年輕一族,屬於白領階層。

在食品風格上,家鄉雞也進行了革新。所有的炸雞原材料都是從美國進口,並嚴格地按照家鄉雞創始人賀蘭迪斯上校的配方進行烹製。

食品是新鮮烹製的,炸雞若在45分鐘仍未售出便被丟棄,以保證所有雞件都是新鮮的。除了舊的雞件,還增加了雜項、甜品、飲品的花樣。

在銷售上,公司將家鄉雞以較高的價格售出,因為如果家鄉雞價格太低,香江人會把它看成一種低檔快餐食品。

而對於雜項食品,如薯條、玉米等,則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因為家鄉雞店周圍有許多快餐店銷售同類食品。更何況,降低雜項食品價格,在競爭中就能獲得優勢。

在廣告策劃上,家鄉雞用“甘香鮮美好口味”的宣傳語,使新的廣告詞帶有濃厚的港味,更容易為香江人接受。

公司認為家鄉雞在香江人心中並不陌生,因此廣告宣傳並不是主攻方向。而調整市場策略,適應香江人消費心理,才是最主要的。因此,佐敦道分店開業時,只在店外豎了一塊廣告牌。宣傳範圍也僅限於店周圍的地區。

肯德基的努力沒有白費,結果是可喜的,8年前的那次慘敗已漸漸被香江人淡忘,越來越多的香江人重新接受了家鄉雞,相當一批高薪階層成為家鄉雞的長期主顧。

肯德基連鎖快餐店在香江紅紅火火地開起來,佔據肯德基海外連鎖店的十分之一多。肯德基成為與麥當勞、漢堡王和必勝客並駕齊驅的香江四大快餐之一。

漢堡王是1980年正式進入香江,餐廳位於旺角西街,此時已有兩家餐廳。1981年香江首間必勝客餐廳在尖東開業。

白子睿與何雨柱用了三天時間考察完香江西式快餐的市場,他覺得現在進入西式快餐市場正是時候,四大國際快餐品牌在香江還沒有完成佈局,他要是再晚幾年進入西式快餐就要被他們聯合絞殺。

白子睿與何雨柱正要選擇店面做西式快餐,可香江大學開學了,他不得不暫時中斷計劃。他一大早起來打完兩套拳法之後,和徐靜理一起準備前往香江大學。

第一天開學大概也不會有太多事,無非就是過去報個名點個到,他們帶好了留學的相關資料辦理入學手續。

婁曉娥、楊雪一起將他們送到香江大學,幫助他們辦理入學手續,有她們作為嚮導辦起事來自然事半功倍。

白子睿二人進入香江大學後,在婁曉娥她們帶領下找到了教務辦,裡面有個科室專門負責留學生的相關事宜。

一名頂著大肚腩的男老師接待了他們,白子睿原本還有些擔心,因為他們的情況比較特殊,屬於不上不下的那種,重讀大三的話肯定不想,讀研的話又不夠資格。

不過與這位男老師交談了一番後,白子睿就知道是自己多想了,人家哪管你這麼多,只要補齊學雜費,並且透過相關的專業試考核就行,有本事你可以一層一層往上考,直接考研都成。

學校對於留學生的管理相當寬鬆,基本上只會監管兩件事情,一是學雜費有沒有繳清,二是升級考核有沒有透過。至於平時有沒有上課,有沒有遲到早退,誰管你?

一切全憑自覺,考試通不過,就不給你升學、不給頒發畢業文憑,就這麼簡單粗暴,妥妥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模式,那像之前在燕京大學,學校把你當成國家棟梁,老師把你當成自家孩子,細心呵護、用心栽培,在這裡想都不用想。

不過這種純放養的教學風格,對於白子睿來說,可謂如魚得水。他又不是衝著香江大學的文憑來的,他將來如果還要憑文憑混飯吃,還不如直接自己掐脖子把自己給弄死好了,省得給穿越者丟臉。

在那位老師的指引下,白子睿繳納了兩人的學雜費,辦好了學生證,將徐靜理送到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他又在校園裡晃悠了一下,就這樣愉快的香江學習生活開始了。

鑑於學校那邊對他的不管不顧,他也懶得天天去報道,隔三差五的過去露個臉,然後就是與何雨柱一起選擇店面。

楊雪在知道白子睿在尋找店鋪之後,向他提議道:“子睿,你要不要到銅鑼灣商業街那邊找一下店鋪,那邊我很熟悉,有幾家店面轉租和出售的。”

白子睿想了想便同意了,於是與何雨柱一起坐著她的車來到銅鑼灣。銅鑼灣位於香港島的中心北岸之西,是香江的主要商業及娛樂場所集中地。

區內有多家大型百貨公司及大型商場,包括:崇光百貨、時代廣場、利舞臺廣場以及世貿中心,銅鑼灣購物區亦是全世界租金最貴的地段。

銅鑼灣原指今為維多利亞公園的海灣及其東岸。因為該處的海岸線像一個銅鑼,因而得名。而昔日海岸線就在今日銅鑼灣道。銅鑼灣古稱鹽船灣,18世紀戴氏家族於海灣東岸建立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即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而現時一般稱為銅鑼灣的位置,則原稱為東角,意思為維多利亞城之東的一個海角。東角的位置大約是現時維多利亞公園與波斯富街之間的地區,即東角道附近。

19世紀中期,銅鑼灣乃英資企業怡和洋行總部,當時怡和洋行在東角設定貨倉及於今糖街附近設糖廠即前香江鑄幣廠址。19世紀末,由於來往香港島東西需繞路或坐船經過銅鑼灣甚為不便,故此興建了一條連線海灣的海堤,即是現今的高士威道。

喜歡四合院從站長開始請大家收藏:()四合院從站長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