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誓師 西進(第1/2頁)
章節報錯
權勢的美妙便就在此了。
只需要一句話,便就能讓數萬勇悍的男兒匍匐在你的腳下。
和這樣的力量相比,不論是美『色』亦或是財富,都將盡數黯然失『色』。
站在高臺之上,車騎將軍張溫看著校場上這數萬齊齊向他行禮的西涼勇悍,那種生殺予奪盡在其一念之間的暢快感覺也不禁令張溫有種飄飄欲仙之感。
‘這才是車騎的尊貴啊!’
即便在昨日的時候他已經出席了一次這樣的儀式了,可這種暢快的感覺,卻也並沒有絲毫的改變。
心滿意足的感慨了一番,而後便也不由見他向三軍擺了擺手,“都且免禮吧!”
他這一次的聲音極為嘹亮,不過在這個時候,再怎麼嘹亮的聲音顯然也不可能讓所有人聽到。所以校場上的趙旭等人也只是在看到高臺之上令旗搖動的時候,方才相繼從地上站了起來。
今天,這就是一次大軍出發前的誓師大會。其目的也就是為了凝聚士氣,堅定士卒的信心,讓士卒相信自己乃是正義的一方。
所以當趙旭等人陸續從地上站起來後,上百個身寬體龐的彪形大漢便也不由陸續站到了校場四周,為張溫他充當起了傳話筒的作用。
而後張溫便也就語氣激昂的向著全軍朗誦起了大軍出發前的檄文。
孔夫子有句話說的特別好,叫“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即發動一場戰爭之前,你必須要有一個名正言順並充滿正義感的“藉口”或者說出發點。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有著獨立思想的,且絕大多數人都有著能夠分辨善惡的能力。
而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除了極個別的變態之外,那些個能夠分辨善惡的人,自然而然便也就產生了好善厭惡的本能。
即看到弱小者會忍不住心生憐憫,看到不法者會忍不住心生憤怒。
所以戰爭前檄文的作用,便就是向大軍以及全天下人告知,‘我們發動這場戰爭的出發點乃是正義的,我們的敵人乃是一群罪大惡極的不法之徒,他們理應為自己所犯下的罪孽受到懲罰。’
這乃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情。
因為如果當敵人自己都覺得自己乃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不法者時,他們的心中下意識的便就會生出一種負罪感。而這種負罪感一旦生出,士卒們往往便就會質疑上面下達的命令,從而造成一系列惡劣的影響。
所以在《三國演義》中才會寫到,曹『操』看到才子陳琳所寫的討賊檄文時會『毛』骨悚然驚出一身冷汗;武則天看到駱賓王所寫的《討武檄文》時才會忍不住面『露』動容。
因為檄文所承載的並非只是文字的力量,還有道義的力量。
故而當討伐羌人的檄文被張溫和近百個彪形大漢高聲誦讀在校場時,那些聽到檄文上的內容且明白檄文所表『露』的意思計程車卒,便也就不由挺起了自己的胸膛。
“將士們,赳赳武夫,國之干城!此番西去,本將相信你們定然也不會讓本將失望,不會讓朝廷失望。本將於此,靜待你們凱旋而歸的訊息!”
“誅賊滅羌!”
“誅賊滅羌!”
“誅賊滅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