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評價過樊遲,說他勇武好鬥,求知慾也強,為人雖質樸但心胸不夠開闊。這樣的人,遇事斤斤計較,待己寬而待人嚴,有委屈而不計後果。

這樣的人,在孔子看來,太需要加強學習改造世界觀了。

在孔門眾弟子中,樊遲表現出了典型的農家子弟特質,他對於農事非賞感興趣。

原因也很簡單,樊遲並非出身士大夫之家,而是出自農民家族。據說,樊遲家境貧寒,少年時就到曲阜打工謀生,一開始就在季氏府上做事。

樊遲人高馬大,孔武有力,被季氏家宰冉求一眼相中,多次接觸後,冉求認為樊遲誠懇忠實,故在稷門之役前,提拔他為自己的車右,隨自己出徵。

齊魯稷門之役,樊遲榮立戰功,成為魯國戰鬥英雄級別的大牛人,並因功而擠身至士級行列,最後被冉求推薦給孔子,成了孔門弟子。

作為孔子晚年的學生,樊遲表現出了相當的求知慾。據說,樊遲曾經三次向孔子請教關於“仁”的道理。

有一天,樊遲陪孔子經過曲阜的舞雩臺,這是魯國為求雨祭天而設的一個祭壇,因求雨祭天時需用女巫舞蹈,故稱舞雩臺。

當時樊遲問孔子:“夫子,一個人,如何做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錯誤,不被迷惑?”

孔子點點頭,用讚許的目光盯著樊遲道:“子遲,這個問題問題得好啊。提升品德,說簡單點,就是先做而後得,而不是先考慮能得到多少再去做。

至於改正錯誤,那就不能下意識地將責任推給別人。如果經常檢視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能改正錯誤。

至於不被迷惑,那就不能因一時之怒而亂了心智。如果因此而不顧一切,甚至不顧及自己的性命,不顧及可能會連累自己的父母,那就是被迷惑了。”

孔子為何要這樣說?原因很簡單,因為樊遲本人就存在這樣的問題。

勇武好鬥,心胸不夠開闊,遇事斤斤計較,待己寬而待人嚴,受不得半點委屈,一旦受辱就會不計一切後果報復等等。

孔子教育自己的學生,採取的是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辦法,對樊遲這樣先天不足但求知慾強的學生,孔子儘可能地用簡單的道理去影響他。

樊遲與孔子的這段對話,非賞有名,對於如今的我們也具有相當的教育意義。當時,樊遲問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如何崇德、如何修慝、如何辯惑。

這三個方面,說到底,都是如何提高人的修養方面的問題,也是樊遲自身能夠在這三方面有所改變並提高的渴望。

孔子告訴樊遲,不能在做事前患得患失,只要認定是善事好事,對人對己均有益,那就果斷去做。這是樊遲應該具備的“崇德”,也是樊遲在自身修養上應該克服的方面。

孔子告訴樊遲,要經常反省自己的錯誤,不挑剔別人的毛病。只要能自覺做到寬恕他人,不挑剔,不攻擊,不笑話別人,那就是“修慝”,是一種內心的修養,樊遲需要這種內心修養。

孔子告訴樊遲,不能讓情緒左右自己的判斷,從而被迷惑。為人處世,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生氣,更不要因此而不計後果,做出令人悔恨的事。樊遲,應該具備這種“辯惑”。

看起來,樊遲雖然是戰場上的英雄,但在修身養性上,確實存在很多不足。

喜歡春秋魯國風雲請大家收藏:()春秋魯國風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