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選秀(第1/2頁)
章節報錯
儲秀宮是一座空殿,平素無人居住,後面的麗景軒面闊五間,庭院空曠,皇后擇了此處為揀選秀女之所。康熙每日的行程緊湊,故而揀選之事幾乎全部由皇后負責。成千上百的秀女先由內務府的嬤嬤檢查過身體、容貌、年紀,再由皇后省檢一遍家世禮儀,最後能順利走到康熙面前真正參加選秀的姑娘不過五十人。
這最後的四十八名秀女在儲秀宮足足住了二十天,連皇帝的影子都沒見著。她們多半的時間都在學習宮廷禮儀,或是由嬤嬤領著往坤寧宮給皇后請安。皇后最近頭疼得厲害,胃口也極差,她累壞了,但仍然不敢懈怠。此次選秀是她入主坤寧宮後第一次為皇帝選妃,不僅事關國體,更重要的是,她身為皇后,不想給任何人留下把柄。
錦夢輕手輕腳的解開明黃穗帶,珠簾垂落,在夜風裡窸窣作響。岫研端來一盅參湯,呈至皇后眼前,柔聲道:“主子,您一整天沒吃東西,喝口湯再睡吧。”錦夢擰了溫巾立在旁側,隨時準備著伺候。皇后半臥在炕邊,面色慘白,憔悴異常。
她問:“今兒去乾清宮的是誰?”
門口的掌事太監忙的上前,半跪道:“啟稟皇后娘娘,皇上今日並未掀牌子,估摸著是獨自宿在西暖閣了。”皇后唇角泛起一絲冷笑,“獨自宿在西暖閣...”她輕輕呢喃著,抬手便打在岫研臂膀,碎了滿地湯羹。岫研、錦夢忙的下跪,眼圈兒已經嚇得發紅了。
片刻後,皇后已恢復平常顏色,笑笑道:“都起來吧,沒怪你們。”
她怪的,她恨的,是江蓅煙。
錦夢、岫研謝了恩,外頭已有兩個宮女拿來簸箕掃帚等物,麻利將碎碗收拾了,又將地板擦了一遍,鋪上新毛毯。錦夢跪著給皇后穿鞋,“主子想去哪兒走走?”
皇后道:“去儲秀宮看看。岫研,你去請平妃過來,我想和她說幾句話。”岫研答應,後退著出去。錦夢扶著皇后出了坤寧宮,一路慢行至麗景軒門口。秀女們早已被嬤嬤們通知了候在宮街,遠遠見皇后過來,便都直直跪下,重重的叩首。
誰都想給皇后留下好印象。
皇后很憔悴,她最近操心的事兒太多了。她強撐著身子笑道:“都起身吧,宮裡可住得習慣?”眾秀女皆說“習慣”。一時平妃過來,嚷嚷道:“姐姐,你忙碌一日,總該歇息歇息,怎麼不坐轎子過來?”皇后最心疼自己這個妹妹,從不與她計較禮節,微笑道:“走走也好。”
秀女們不知內裡,只覺皇后既親切又和善,便都很高興的圍在皇后身邊,嘰嘰喳喳的賣力討好。平妃見一個姑娘嬌俏秀麗,說話不急不緩,便問:“你是誰?”
姑娘揚聲道:“啟稟平妃娘娘,奴婢郭絡羅氏。”又愈發笑得大聲,“都說平主子身材高挑,果然是真的,真叫奴婢羨慕。”平妃嫌棄自己長得高,聽郭絡羅氏如此說,便有些不大高興,訕訕道:“羨慕什麼?咱們皇上只喜歡嬌小玲瓏的呢。”
說著,腦中浮現出蓅煙的模樣。
郭絡羅氏笑道:“滿族的兒女都高大威武,只有漢女才矮小呢。”這話平妃愛聽,再看郭絡羅氏越發覺得閤眼緣,便拉著她的手到皇后跟前,笑道:“這位新姐姐性子和我頗像。”
皇后打量了一眼,覺著郭絡羅氏明豔動人,言笑晏晏,絲毫沒有怯弱之感,便問道:“你可是鑲黃旗下佐領三官保之女?”
郭絡羅氏笑意濃濃,歡快道:“啟稟皇后娘娘,奴婢正是。”
皇后看著她,忽覺一陣悲傷,她也曾歷經選秀,雖然沒有眼下這般任人挑揀,但總歸是政治聯姻。幼時她與康熙曾見過數次,交集甚少,成婚後方慢慢心生情愫。誰知不過短短几年時光,她便從“被人挑揀”變成了“挑揀別人”的皇后主子。而她精心揀選的這些姑娘,這些明媚動人的姑娘,都是要送給那個——在她枕邊安睡的皇帝夫君。
忽然覺得喪氣、煩悶、難受...皇后往後退了兩步,再沒往裡頭走,“夜色晚了,都散了吧。”她扶著平妃一陣猛走,微冷的天氣裡汗流浹背,額角的碎髮都溼透了。
平妃著急,“姐姐,你怎麼了?”
皇后一抬頭,發現自己竟然下意識的走進了乾清宮。乾清宮此時仍然燈火光明,廊簷柱下來來往往全部都是朝臣侍衛,風裡隱約可聽見康熙訓斥的聲音。孫國安急急忙忙的迎過來,請安道:“皇后娘娘,您來得可不是時候,江西荒旱,數千田地顆粒無收,萬歲爺正發愁呢。”
平妃小聲道:“姐姐,咱們回去吧。你也累了...”不知是哪裡動的心思,皇后只覺胸口憋著什麼,非要見到康熙才能喘過氣,她定定道:“去通傳吧。”
皇后乃大清國母,孫國安豈敢怠慢,再無旁話,徑直入殿中傳話。得到的結果自然是“不見”,孫國安不敢直接說,拐彎抹角半天才回稟:“江西的吳大人晚膳時才召見的,萬歲爺實在抽不出空閒,請皇后娘娘明日再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除了初一十五,他連見都不想見她。皇后頓覺心涼,抿著唇,不再說話。一時的思念之情被她硬生生的壓下心底,倘若再糾纏,便會失了她國母的身份。皇后恢復成端莊威嚴的模樣,“告訴皇上,說明日午時後秀女揀選,請聖駕移至麗景軒。”
“是,奴才遵旨。恭送皇后娘娘。”
翌日午時,康熙往慈寧宮、壽康宮恭請了太皇太后、太后,且偕同她們一併坐轎移駕麗景軒。他穿著上朝用的龍袍,面容嚴肅,一絲不苟,猶如在處理國家大事。對康熙,來說,無論是選秀,還是翻綠頭牌子,都同批摺子、上朝聽政是一個道理,都是為了治理大清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