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公,此舟來的蹊蹺……”

王承先十分不解。

明知客舟有問題。

怎麼陳仲還偏要搭乘呢?

陳仲自是不好向他解釋,此行主要目的就是要極力擴大聲勢,以免王素憑藉什麼手段,察覺虛實。

若非如此,憑陳仲當下的修行境界,再加上道家修士最善於“和光同塵”的特點,帶上一個許靖悄無聲息地離開蓬萊,桓志安排下的人手,只怕一個都找不到陳仲蹤跡。

但那與陳仲遇惡必進的行事作風十分不符,王素定然會有疑慮。

當然,若只是為了尋求陳仲的行為與往日重合,強行去做一些不合常理之事,同樣容易引起懷疑。

恰好王承先在此,借他的口,講一個足以服人的理由,不為不妥。

“小友亦知惠子掊瓠之譏乎?”

陳仲笑著反問王承先。

這是一個出自《莊子》的故事,惠子與莊子交情不錯,而恰好惠子做了近古魏國的國相,他一直很擔心莊子境界高深,搶走他的相位,有一次魏王見了莊子的文章,覺得文章雖然很好但都是大道理,實際使用則大而無當。

惠子很高興,跑來嘲笑莊子,偏偏他又喜歡繞彎子,。

他把莊子的文章比喻成一種大葫蘆的種子。

說,魏王送給他大葫蘆的種子,他種出來,結出了可以盛水多達“五石”的大葫蘆。

這當比叔孫無忌那赤紅葫蘆還要大得多了,叔孫無忌的葫蘆若非有他神氣合煉,也是裝不了五石水的。

惠子得到了這麼大的葫蘆,想著用它盛水吧,它太脆,不夠堅固,裝滿了水就要自己碎掉。

不裝水,中間剖開也可以當舀水的瓢。

但剖開之後這葫蘆的內部形狀太淺太平,又不適合當瓢。

最後的結論是,葫蘆雖然大,但是沒有用,只好摔碎不要啦!

然而莊子瞟他一眼,葫蘆那麼大,你就只想到裝水、舀水?你這人也太笨了,不會量才使用嗎?大葫蘆就要派大用場,剖開了做船不好嗎?

這則小故事王承先當然知道。

就連許靖、張機也都知道。

許靖心中暗笑,惠子和莊子的友誼可是太深厚了,一部《莊子》,十有七八都是倆人互相揶揄,偏偏不管莊子怎麼獲勝,下次惠子還是鍥而不捨找來吵架。

就突出一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週而復始、難捨難分,金石不渝、情難自已……

許靖這邊亂七八糟想著。

王承先已是點頭,又接著搖頭。

點頭是他知道。

搖頭是,這故事跟今天的事有什麼關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