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丁遜之改弦易轍(2)(第1/3頁)
章節報錯
丁夏不是蠢人。
陳仲幾乎明示了他自己的態度,特別是剛剛贈送黃金。
如果說,《太史公書》中沒有桑弘羊列傳,代表的是太史公個人,對桑弘羊的批評表態。
那麼,陳仲對此贊同。
同時,陳仲認為丁夏現在也和桑弘羊類似,應當受到批評。
但陳仲兩次詢問丁夏“以為如何”,不是要強壓著丁夏認同陳仲的批評。
陳仲在問,你知道我因為什麼要批評你了嗎?
丁夏不知道。
或者說,他從陳仲最後贈送黃金的舉動中,隱約可以領悟陳仲的觀點。
但是,丁夏沒辦法說服自己,陳仲的觀點就是正確的。
治政畢竟不是修行。
即便是老子、孔子二位先師,在治政上實際也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建樹。
儒家能夠最終在前漢,於百家學說中脫穎而出,實是以董廣川為代表的,那一批儒家傳人主動吸納五行論,且吸納地最徹底,最能迎合當時最廣大修士前途無路,急需尋找方向的心理,所造成的結果。
從一定意義上講,自董廣川開始,儒家便已經不是先師孔子的儒家了。
當今的儒家,正變得越來越“善於”迎合。
五行論不足為人心所向,便去吸納法家。
有朝一日,形名說不足為人心所向,它一樣會去繼續吸納其它什麼學說。
這是可以預見的。
而這,也正是治政者所必需擁有的。
修行之士,特別是境界高深的修行之士,哪個不是對自身所持道理極為堅持?
要他們去“善於”迎合,完全是想多了。
故而長於治政的大修士極為罕見。
陳仲當下在修行方面的聲望固然崇高,但要在治政上發表看法,還真就未必能夠令人信服。
丁夏覺得,兩個農夫受傷可以得到救治,本就是天大的機緣了,如此這般都還做得不足,那麼今後但凡有人受傷生病,都依照今日的例子?
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讓不可能的好事成為可能,是修行之人的責任。
讓可能的好事常常發生,才是治政者的責任。
更何況,兩個農夫在被救治之後,還是那樣一副天塌地陷的表情,實質上讓丁夏很不喜。
救你們還救錯了?
非要得了黃金才千恩萬謝。
怨不得先師有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