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若有所思,似有所得。

其他人,顯然同樣如此。

“多謝風翁,不吝賜教!”

陳仲回過神來後,當先向風神沛肅拜行禮。

在元真境界的修行中,在向著玄丹境界的追求中,沒有誰一定會是誰的老師,志同道合的修士們相聚一處,談玄論道,為的便是互相砥礪,期待有一日,能夠有人率先打破境關。

霎時間,眾人紛紛行禮道謝。

風神沛坦然受了諸人一禮,而後便呵呵笑著,將眾人虛扶起身。

便在這時。

山上小徑有呼喊聲傳來。

眾人抬頭,不是劉伶、阮集與杜曲娘又是誰人?

待得這三個下到近前,巢稚肅容道:“你二人在山頂看的好風景,卻是錯過師尊演法。”

“啊?”

阮集後悔不迭。

劉伶苦澀道:“皆是劉伶無狀,讓師長們費心,害嗣宗兄錯過機緣。”

巢稚聞言皺眉,已是察覺了劉伶心境不對。

轉頭看向風神沛,見風神沛微微搖手。

巢稚當即不再言語。

“哈哈,不妨事、不妨事!”風神沛笑著寬慰,對眾人道:“今日難得閒暇,不若我等便在此間,議論一番修行之道,也讓這些小輩見些機緣?”

“既是承了你銅鵜翁的情,今日多說幾句也罷!”

有訇翁將他不離身的木案一放,蹺著腿坐了下來。

其他人乾脆也各自笑著尋了座位。

素知夫婦要去洗些山中野果,被杜曲娘搶著做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當下,就從有訇翁先開始。

“我家元真非感應,本自存真衍為精。內外相敵更相體,一天一地皆我興。”

有訇翁說罷,便無多言。

於是虎婆婆鹿漪接著道:“大道由來形一炁,修真好似登階梯。重關築就元真景,皮囊縫做三仙衣。”

一邊說,鹿漪一邊向劉伶、阮集擺出入靜的姿勢。

很顯然,這兩位所說,都是道家元真境中的修行心得,而如今多為世人所知的實是儒家法門在相應境關的東西。

有訇翁開口就點出了劉伶、阮集這兩位自認為是道家一脈,實際上還是行儒家法門的修士的關鍵問題。

感應是儒家的,不是道家的。

平日裡為了與人交流方便,拿這個概念說一說嘴無所謂。

可如果真把感應當作了自己修行的關竅,那就大錯特錯了。

不過,有訇翁後續所言頗顯深刻,不是劉伶、阮集這兩個突破感應之後,修為上就再難進境的後輩所能輕易理解,更何況現在劉伶還修為倒退。

相較而言,鹿漪所說就比較簡白了,道家法門將定靜所見稱為內景,而元真境的修行著力之處就在內景當中,要在內景築就重關,從而帶動外部的身體向著“仙真”的狀態變化。

這就是鹿漪的心得體會了。

輪到素知夫婦,素知生先道:“我夫婦修為境界尚差,豈敢胡言,只前日得見陳公絕技,竊有所得,說來獻醜了……”

喜歡乾心論道請大家收藏:()乾心論道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