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得很乾脆。

羊壇那胖大的身子,直似要把冥土的地面砸出坑來。

無論是誰,休想從外表看出剛剛羊壇曾在腦海中轉過多麼複雜的思緒。

不過,在場無論是蘇元明、九環狸、周青,還是玄鳥,其實早就都知道羊壇的心思,這段時日,他在蘇元明那裡沒皮沒臉地套近乎,想的是什麼,根本沒有瞞著誰的意思。

恰好,羊壇挑的時機也不錯。

陳仲考校了蘇元明,對蘇元明沒有長輩督促,也自覺修行不殆的進度很是滿意。

至於蘇元明因為孔衍手錄的《齊物論》而吸收了些儒家的認識,陳仲可不像羊壇想的那樣在意。

如果不考慮公理正義的問題,修士修行中,領悟道理的關鍵,既不在於正邪對錯,也不在於門戶流派,其根本只在於“契合”二字。

人與人不同,既有後天的見識影響,更由先天的稟賦決定。

便如陳仲自突破感應之後,與好友談論道法,必定先談志向。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志向,哪怕是奔著每天吃飽喝足躺在床上什麼都不用做而去的,也不能說這就不是志向。

只不過,志有真志、偽志,偽志不是說談論志向時向旁人說謊的“作偽”,而是那些騙過了自身的,自以為自己立下了志向,但實質上那志向並非內心深處真正所求,只是因為外力,或者是親友期許,或者是世俗推崇,或者是為達某種目的而做出的妥協,由此種種原因,自認為立下的志向。

而會出現這些偽志,究其根本原因,便是不夠契合。

一個發自內心希望生活富足,能夠為家人帶去良好生存環境的人,卻被丟進深山苦修,哪怕此人再有不得已的理由,必須苦修下去,以苦修有成,就能如何如何來欺騙自己,他苦修有成的志向,也是偽志。

又或者,一個就是喜歡被人關注,被人讚頌,被人認為與眾不同,享受眾星捧月之感,他修行入道時,再把自己描述成一個修求大道之輩,實質上他所追求的也不過是,修成神通手段人前顯聖時獲得滿足,這樣的人若是看不清自己,把修求大道當成了自身志向,便也是偽志。

這便是本就不夠契合,是強求不得的。

道家講求自然,對於門下弟子而言,認清自己的真志,便是極為重要的了,所謂自然,便無強求。

或許有些人從根本上就與道家不夠契合,那樣的情況下,退一步海闊天空,才是最好的選擇。

蘇元明能夠在先賢文字中,獲得自己發自內心,沒有強求、沒有執拗的,認可的道理,那麼無關於具體道理屬於誰家,這獲取道理的過程,就是符合道家真義的。

故而,陳仲很滿意。

羊壇這個時候上來拜師,陳仲心情舒暢之下,倒是沒有直接拒絕。

畢竟,這胖大少年也算是與陳仲有緣。

“你這少年確與某家有些緣法,既欲拜師,且答我三問。”

聽到陳仲這麼說,羊壇一喜,這就是有希望啊!

要知道,當初在蓬萊,謝幼輿提出拜師,可是被陳公毫不猶豫直接拒絕了的!

這次自己要是拜師成功,下次再見謝幼輿,定要讓他羨慕到眼紅!

羊壇當即道:“師尊請問!”

陳仲一笑,這手沒皮沒臉的工夫,確然不俗:“如此,第一問,你因何拜我?”

羊壇一聽,心中念頭急閃,這問題看上去很簡單,就是問他拜師的原因,但原因一旦說的不合陳公心意,那肯定就別再想下面的事了!

至於說怎樣回答才能符合陳公心意……

懲惡揚善?

這個答案很穩妥,但羊壇本能地覺得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