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感應的如今,卻是不僅能夠直接分辨出這些,更是在足夠用心的時候,可以看到符籙每一條線所散發出的氣息,互相摶煉的過程!

這對於學習符籙,乃至於今後自己繪製符籙,無疑是巨大幫助。

怪不得凡是稍有傳承的修行人,都強調說符籙、法術之類,非要感應之後才能真正修煉,在此之前,就算費了再多的力氣,也不過是形似的不入流術法而已。

此刻想來,當初釣叟授予《玉清三十六籙》,隱含著這就是突破感應後的修行法門的寓意嗎?

如果真是這樣,陳仲這幾十年來用去其中的三十三枚……

悔恨之情,旋生即滅。

就算《玉清三十六籙》真是感應境界之後的法門關鍵。

就算陳仲早便知道。

事情就會有所改變嗎?

不會。

見到不公不義之事,陳仲依然會出手,因此遭遇難以力敵的對手,他依然會將玉籙用掉!

既然事情無論如何都不會有變化。

那又何必悔恨。

更何況,《玉清三十六籙》,也未必有那麼重要。

陳仲於定靜中撫平雜念,挑了那枚使他悟得“望氣”的符籙,入微觀察。

那符籙本身的道道氣息,越是細觀,越是顯出玄妙意趣,好似內中藏有無窮道理,時時刻刻都在露出冰山一角,勾引著觀者,不捨得挪開絲毫注意力。

但這“不捨”一起,陳仲當即警覺。

此是修行妄念。

任何修行人,心齋之後都會遇到。

入定靜時,有難以言述的歡喜之情生出,若是沉迷其中不知節制,便將步入歧途,最終肉身枯死。

這是伴隨修行始終的一種考驗,也可以稱之為劫難。

心齋之後的嬰寧、坐忘,實質上都是在教修行人如何對抗、化解,同時也從中使人獲得成長。

陳仲幾十年的圓融境界,區區妄念哪裡還能為害?

當即斷去了不捨,結束了這一次的入微觀察,但結束之後並不離開定靜,緊接著便又換了一個角度,再次入微細觀。

如此反反覆覆,歡喜也好、警醒也罷,都不過是一出一入的時機把握。

就這樣不知道多少次過去,陳仲長出一口氣,真正停下了這一番參悟。

原來,留下的三枚符籙,本質竟是一般無二的!

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