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報恩(第1/2頁)
章節報錯
洛陽外城廣五十餘裡,與開封外城不相上下,從大小上說,是此時天下第二大城。但與開封城內人煙輻輳,城外還要設廂完全相反,洛陽城內稻田遍佈,雞犬相聞,到處是一片鄉村景象。真正的繁華市區反倒了了無幾,其實是一處大農村。
晚唐五代亂離,洛陽多次發生激戰,最慘的時候人戶不過以百數。這座千年古都,已經完完全全地破敗了,再不複當年的繁華景象。
官員上任,敕令上都會寫明某年某月某日與到任的前任官員交接,因為官員的年考是以這個日期為準,加滿一年為一考,如果上任的官員晚了,則前任官員要白白多幹上一些日子。因此,若沒有極特殊的情況,是不允許延期上任的,否則會有處罰。
徐平一路緊趕慢趕,終於在指定的日期之前趕到了洛陽。與前任轉運使王雍會過面以後,又見了轉運使司的屬下臣僚,有了兩天閑散日子。
這一天徐平帶了譚虎,準備了絹帛禮物,讓隨從挑了,信步出了轉運使司衙門。
洛河穿洛陽城而過,把城分為河南河北兩部分,河北屬洛陽縣,河南屬河南縣。但與開封城裡整齊有序的汴河相比,洛河兩岸便就顯得粗獷了很多,除了天津橋上游很短的一小段河道,河兩岸都沒有築堰,任其自然流淌。
此時已過中秋,兩岸柳樹的葉子已經染上黃色,吹來的風帶著涼意。洛河比人工挖成的汴河寬廣了許多,秋季多雨時節,也顯得混濁。河上偶爾飄過幾片白帆,順著河水須臾遠去,讓人看不清真容。
看著洶湧奔流的洛河,徐平心裡暗暗嘆了口氣,就眼前的景色,哪裡是都城,分明就是一派田野風光。洛河兩岸,間或有高門大第,但更多的是稻田,是柴扉茅屋,間雜著一小片一小片的菜園花田。開封城外幾裡的範圍都比這繁華得多,而洛河卻是洛陽城的中心。
一說起洛陽城,沒來過的都不由想起前代文人吟詠的詩詞文章,那真是稱得上錦繡繁華,流光溢彩。可來這裡一看,倒給人一種江南水鄉田野鄉村的感覺。
洛陽城初建,完全是以都城的規格規劃,街道整齊,分佈有序,其嚴整還過於古都長安。東西南北縱橫各十街,分城內為一百二十坊,如同用刀割出來的一般整整齊齊。此時雖然已經殘破,但舊的格局仍在,城裡倒是不用擔心迷路。
南北主街為定鼎門大街,沿著洛河過了此街,第四條街為另一條主街長夏門大街。過此街向前再到一條街,折向南行,第三坊便就為福善坊,又名福善坡。
此時坊牆早已經推倒,坊名僅用於指示方位而已,便如徐平前世的小區。
進了福善坊,到了一處大宅院前。徐平抬頭觀看,只見宅院雖大,但已經殘破。牆頭布滿青苔,還有野草小樹長在上面,宅裡的大樹成蔭,顯得格外冷清。
譚虎上前打門,直等了一炷香的功夫,才有人出來開了門。
一個老僕從裡面閃出身來,行個禮問道:“不知官人是哪位?因何造訪?”
譚虎叉手:“告老丈,新任京西路都轉運使徐公,來拜訪主人,前日有帖子送來。”
老僕“哦”了一聲,看了看不遠處站著的徐平,忙道:“官人稍待,且容通稟。”
說完,拱了拱手,進了門內。
過不了多久,裡面傳來慌亂的腳步聲,門吚吚呀呀地開啟,裡面當先走出一位四十多歲的婦人,帶了幾個孩子。
徐平急忙上前,躬身行禮:“徐平見過夫人。”
那婦人回了一禮,道:“拙夫遊宦在外,家裡並沒有個主事的人,怠慢都漕。請到廳堂拜茶,只是現在家境敗落,諸事簡陋,貴人莫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