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跟政治制度無關,商品經濟可以催生出資本主義制度來,資本主義制度卻不一定會催生出商品經濟,兩者的關系遠不如想象中那樣大。
其實,歐美棉紡業的革命,是由與“太倉式”軋機有些相似的美國伊萊·惠特尼新式軋棉機帶來。正如“太倉式”軋機在中國實際鞏固了自然經濟的地位,惠特尼新式軋機也同樣鞏固了美國南方大種植園主的地位。這種新式機器大大增強了他們的經濟力量,提高了他們的政治勢力,是美國南北戰爭的技術催化力量中重要的一個。
經濟革命是商品經濟催垮自然經濟,這是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的變革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而不是反過來,政治制度來決定經濟基礎。
沒有商品經濟的革命,政治制度的變更就會沒有意義,不但不會體現出社會進步的一面,甚至會走向反面。歷史上,除了少數的幾個國家,因為宗教、歷史、地理及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影響,資本主義制度可以與商品經濟相互促進,滾雪球一樣越發展越快外,大部分國家的資本主義制度都帶領國家經濟走向了種植園主經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結論。如果反過來,認為上層建築可以帶來經濟基礎的革命,則就成了社會達爾文主義。
作為一個穿越者,徐平需要做的是完成商品經濟對自然經濟的革命,至於上層建築會如何變革,歷史會給出答案,那是自然的歷史程序。
彈棉花的機具革新在中國的進展極其緩慢,數百年幾乎沒有進展,究其原因,還是與中國的小農經濟沒有需求有關。社會需求催生社會變革,沒有需求,哪怕變革出現了,也會慢慢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默默無聞。
紡紗機具在最開始的時候,中國的發展還遠遠領先於歐洲,與珍妮機類似的紡紗機在中國出現得遠比英國早。實際上直到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時候,他們還是從中國輸入棉布,而且中國棉布,尤其是江南一帶的棉布還是高質量的代名詞。
中國一直沒有沖破自然經濟的束縛,商品經濟發展不起來,社會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最終被趕上,超過,並越拉越遠。而其中的關鍵,就是在棉紡織工業上。
中國傳統是小農自然經濟發展的巔峰,幾乎達到了一種極致。在領先的時候,自然可以沾沾自喜,以天朝上國自居。當經濟革命來臨,這種成熟就成了負擔,發生商品經濟革命的門檻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高。新的經濟革命經常選在先前相對落後的地方突破,徐平前世的經濟學家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後發優勢”。
原先走得快的地方,在新的技術革命和經濟革命面前,會成為頑固的保壘,成為革命的反面力量。而在相對落後的地方,則可以生根發芽,噴湧而出。
小農經濟經常可以與自然經濟等同,尤其是在農耕立國的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特點,就是吃自己種出來的糧食,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衣食都能自足。衣和食這兩個方面,是小農經濟的基礎,只要把其中一項變成了徹底的商品,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的趨勢就再也不可阻擋。在工業化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前,糧食完全商品化基本不可能,能夠選擇的,實際上只有衣,只有紡織業。
這是徐平無限重視棉紡織業的原因,只要這一個産業發展起來,商品經濟的大潮就無可阻擋,也沒有人去阻擋,而只會去爭當這一大潮中的弄潮兒。
經濟革命不是看建了多少工廠,僱傭了多少工人,能夠生産多少鋼鐵,工業佔了經濟的多少份額,而是要看整個社會的經濟基礎有沒有發生變革。只要經濟基礎改變了,自然會帶動整個社會的産業向更合理的方向發展。
徐平的規劃很簡單,已經找到了這個突破口,並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準備。如今一切就緒,只等著東風的到來。今年先試驗整個三司的紡織業鏈條是否順暢,明年就藉助三司的強大經濟力量形成大産業,迅速在中原地區推開。
新的社會存在會催生新的社會意識,抓住這個節點,完成勞動創造財富理論基礎的構建。所謂立言,本來就是與做的事結合在一起的,相輔相成。
勞動創造財富還只是商品經濟的引子,商業交換會讓財富增殖是第二步,財富增殖之後可以擴大再生産,從而形成一個正迴圈是第三步。
這三步完成,並經過了實際的檢驗,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的車輪就再也不會停下來。三司既是車頭,也是車夫,會帶著這輛大車滾滾向前,無可阻擋。
這是徐平的規劃,作為一個穿越者,給這個世界所能夠帶來的革命。他不知道能不能成功,只能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在這條道路上,他將會遇到無數的困難,他也將會克服無數的困難。他也將會受到無數的冷眼和誤解,他只能去默默地面對這些,一切的一切,歷史終究會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