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1/2頁)
章節報錯
看看一個時辰的時間馬上就到,徐平了解清楚了莊裡的情況,向呂松和孫七郎兩人交待了一些注意事項,便就讓他們去忙自己的人了。
深吸了一口氣,徐平打起精神,對剛好走回來的蔡齊和李諮道:“兩位相公,時間剛剛好,已經一個時辰了,不知看了有什麼不明白的沒有?”
蔡齊朗聲道:“自然是有,這是我們都沒有見過的新作物,看在眼裡了,心裡卻還是不知道他們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徐待制,你且來講。”
徐平應諾,到了兩位宰執身前。
其他人不管看到了哪裡,也都停住,一起圍了過來。
徐平陪著蔡齊和李諮,先從第一件展品講起。
“這是棉籽,看起來不起眼,種下去卻能長出高大的棉株來。除了作種,棉籽可以榨油,只是棉籽油對人畜有毒,不能食用,只能做其他用途。”
“哦——有毒可是不能馬虎。”蔡齊說完,又想起什麼,“不能吃,不過想來做燈油該是可以的,就是要防著有奸商作怪。”
“相公說得不錯,棉籽油可以用來作燈油,只是油煙稍微大了些。這油榨出來之後渾濁發黑,有些苦味,對人有毒,吃了之後會少精無子。莊裡的棉籽都是統一收起來之後保管,並沒有榨油。以後棉花種得多了,是要防著這一節。”
實際上棉籽油倒不是不能吃,不過要精煉除去雜質,這個年代哪有那個條件?徐平幹脆就不打那個主意,直接作廢料處理掉,主要是漚把還田。
看過棉籽,又是幾株棉花標本,分別對應苗期、生長期、吐花蕾和吐紊期。這是徐平按照自己心中的植物博物館的佈置來的,先用棉花摸索經驗。
可惜這些大臣雖然都是從州縣親民官做上來,對農事卻沒有哪個人特別熟悉。只是聽徐平講一遍,根本就不知所雲,更加就沒什麼好問的了。
到了介紹棉花,李諮問道:“徐待制,看這棉花是一蓬一蓬的,不知要不要繅絲?”
“回相公,棉花與絲麻都有些不同,不需要繅絲,也不需要浸漬。只需要採回來之後軋出棉籽,便就可以梳理紡紗,然後就可以織布了。”
對於紡織懂一些的官員就多了,七嘴八舌地問。自丁謂定下的規矩,州縣親民官都帶勸農使,勸課農桑。沒幾個官員會下到地裡去幹活,但對於桑麻紡織,卻都略知一二。因為自己家裡可能不種地,但一般的家庭都會有紡車。為了作表率,從太祖宋皇後開始便就在皇宮裡養蠶織絹,臣僚哪怕做做樣子,家裡也總是少不了這些。
皇帝親耕籍田,皇後帶頭養蠶織綢,這是典型的自然經濟下的小農思想表現。勸課農桑的出發點自然是無可指摘,但表現出來的是皇帝一家都要吃自己種的糧食,穿自己織的布,從上到下都要過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
徐平對真正中國傳統的棉花紡織工藝其實也不熟,他一是靠著在邕州的時候瞭解崖州一帶土民的織布方法,二是靠著自己學農機的底子,雜揉起來,另搞一套。但道理總是相通的,實際與後世機器織布的工藝相差不大。
傳統上,棉花采摘後是先軋棉,然後彈松,然後紡紗,再織成布。
軋棉、彈松、紡紗,這是與絲麻迥然不同的工藝,歷史上都是從元朝之後漸漸發展起來,到明朝中期達到頂峰,再之後基本就是原地踏步了。
從棉花中去除棉籽,是一項極費工時的工作。歷史上從黃道婆發明軋棉機,一直發展到明朝的“太倉式”軋機是頂峰,此後便就再無進步,甚至有些倒退。
“太倉式”軋機可以算是小型手工軋機的巔峰之作,已經足以滿足家庭軋棉的需要,再發展,就是大型的棉花機械,進入了成規模的棉紡織工業階段。而商品經濟是工業化的催化劑,自然經濟條件下幾乎不可能發展起來。